狄更斯說:“現在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信息化時代,雖然各行各業變得內卷,讓我們的壓力變大,但另一方面,很多的知識只要我們想學,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掌握讀書的方法,也是我們必須要具備的一門技能。
經常會有朋友遇到這些情況:
讀書讀得慢,讀完就忘感覺沒什么收獲,或者做的筆記無效,只會摘抄一些金句或者段落,不會獨立思考,也不知道如何建立知識體系。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創始人陳師明說:
“讀得有多好,要看你從書里吸收了多少,你被影響和改變了多少,有多少內容為你所用并真正作用于你的人生。”
那我們該如何有效地去讀一本書,吸收書中的精華呢?
強烈推薦李小墨的《海綿閱讀法》,這是一本實用類書籍,滿滿的干貨。
李小墨是百萬爆款課程“吸血鬼讀書法訓練營”講師,也是帆書“樊登讀書”簽約講書人。
她通過自己10多年的閱讀經驗和深入的思考,為讀者提供了一套實用且系統的閱讀方法。
書中告訴我們如何讀書才能最大程度受益,列舉了10大痛點,萬能讀書筆記模板的9個要素,讓讀書最大程度有用的5大原則。
不僅詳細介紹了如何快速篩選信息、抓住重點,還教授了如何通過深度閱讀、批判性思維以及筆記整理等方法,將閱讀所得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庫。
這兩天讀完《海綿閱讀法》后,讓我真的是醍醐灌頂,明白了如何才能高效做讀書筆記,記得住,讓筆記在關鍵時刻為自己所用。
如果你正在為如何閱讀犯愁,那這本書真得不容錯過。
作者通過三個層次的讀書筆記,來幫助我們深度理解內化和持久有效記憶,最大程度吸收一本書的精華。
因為書中的干貨內容太多,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就和大家分享第一層次:局部碎片化讀書筆記中的“萬能讀書筆記模板九要素”。
01
閱讀動機
很多人拿到一本書后就一頁一頁地往下翻,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尋找什么,想從書里得到什么。
而閱讀動機就是你為什么要讀這本書?是什么讓你對這本書感興趣?這本書有什么期待?你想從書里得到什么?
閱讀動機就是讓你想清楚讀這本書的目的。
比起毫無目的的讀書,帶著目的去讀一本書,更能讓我們保持專注。
而閱讀動機,也決定了我們的閱讀速度、閱讀深度和關注的終點。
當你明確了閱讀動機后,就能把閱讀從被動接收信息變成一個主動尋找答案的過程。
比如我拿到這本《海綿閱讀法》的時候,就是想要學習如何有效的去閱讀一本書,提高自己的讀書效率,和對知識的留存率。
所以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會刻意地去尋找答案。
關于閱讀動機,作者列舉了三種常見的情況:
第一種是想獲得行動指導,即想做成某件事,想做某種改變,想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
比如這本《海綿閱讀法》就是解決如何讀書的問題。
第二種是想獲得精神力量,在自己頹廢的時候,陷入低谷的時候,希望得到鼓舞,和一些溫暖的力量。
比如在抑郁的時候,可以去讀一些心理學的書;難過的時候,讀一些治愈的書。
第三種是滿足認知需求。比如讀一些個人成長的書籍,或想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
02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就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最被關注的點是什么。
一般會被作者反復提到,它們通常會出現在書名、目錄、章節標題中,也會花大量篇幅在正文中闡述。
比如《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核心概念就是心流,直接體現在書名上。
如果是小說,就是核心人物或者核心情節,可以讓我們把握小說的主要內容。
為什么要提煉核心概念?
如果你能準確提煉出核心概念,用自己的話解釋清楚這些概念的內涵,把這些概念融入自己的表達和思考體系中,那閱讀效率就能大大提升,而且也能增加我們對這本書的理解。
03
金句收集
這個應該大家都不陌生。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摘抄一些特別喜歡或者觸動內心的句子。
那么哪些句子需要我們格外留意呢?作者給了我們五個方向:
第一,表達特別到位、讓我們驚嘆的句子。
第二、思想特別深刻、洞察特別準確、蘊含的意義豐富能夠啟發思考的句子。
尤其是那些能讓我們感覺到茅塞頓開的,突破和超越原有認知的句子。
第三、給我們帶來情感沖擊、引起我們共鳴的句子。
第四、給我們帶來勇氣或動力的句子。
第五、能塑造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給我們為人處世原則的句子。
04
故事案例
比起那些枯燥的概念和理論,故事更容易被我們所記住。
在一本書中,一些故事或者段落總能和讀者產生共鳴,而這些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和記憶故事背后的理念,還能幫我們理解更復雜的事物。
所以,平時看到好的故事案例一定要收藏起來,可以成為平時交流、寫作的素材,積累的多了,就不怕沒話題了。
而且看到相似的故事的時候,也很容易喚起我們對這本書的記憶。
05
聯想發散
我們在閱讀時判斷自己有沒有真正理解的關鍵在于能否舉一反三,能否聯想到佐證這個內容的東西。
比如你看到書中的某段話,或者某個觀點,是否能聯想到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一句話、一個新聞,或者自己的親身經歷。
兩者是否有共同之處,是否有觸動自己的地方,如果有類似的感悟,就可以及時的寫下來。
比如在看《被討厭的勇氣》的時候,看到青年大談自卑的經歷的時候,我總會聯想到自身,然后哲人對青年說的話,就仿佛是對自己說的一樣。
通過聯想發散,我們能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將書中的內容為自己所用。
而且也會將新的知識和原有的知識進行聯系,進一步強化和鞏固這方面的內容。
06
任何疑問
看書要帶著疑問去看,不管看什么書,只要有問題,就要把問題寫下來。
不管是看書的時候,或者是生活中,遇到問題,可以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
提問是啟動最好思考的最好方式,當你有問題列出來后,就會有一種沖動想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而組織答案也是我們思考的一個過程。
因為閱讀和思考而得到解答,那我們就不需要刻意記憶,就會自然而然地把知識和思想嵌入對世界的理解中。
07
洞見時刻
洞見時刻,是指在認知上有一種恍然大悟、茅塞頓開的感覺。
簡單來說就是:頓悟。
比如讀到一段話,會忍不住發出感慨:“哦,原來是這樣?!钡鹊?。
可能是以前我們對這個知識有過一知半解,但卻不知道具體是怎么樣的,或者是之前錯誤的想法被得到了糾正。
洞見時刻,是個人認知和領悟層面的重要突破,它不單單停留在知道的層面,而是理解了背后真正的含義。
所以楊絳先生說:“年輕的時候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b>
只有讀更多的書,經歷更多的事,勤于觀察和思考,才能慢慢提升“悟到”的能力。
08
情緒感受
情緒感受是閱讀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反應了書籍對你的內心世界的觸動。
就像讀《活著》時,我會跟隨福貴的一生,感受到他人生的苦難,隨著一個又一個親人離他而去,而忍不住替他感到悲傷。
因為不公而感到憤怒,因為美好而感到愉悅,你會跟隨著書中的內容體驗著不同的情緒變化。
情緒可以成為非常好的思考起點,追問情緒來源,是思考的重要入口。
可以問問自己,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情緒?是什么觸動了我?
09
行動靈感
《認知覺醒》中說:“讀書是為了改變。從權重上看,閱讀量<思考量<行動量<改變量。閱讀僅僅是最表層的行為,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思考和行動改變自己?!?/b>
我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能不斷成長,解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所以,要把書中的內容轉化成可以為我們所用的能力。
那如何把讀的書轉化為能力呢?
答案就是將其轉化為具體的、可落地的行動或指導行動的原則。
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記錄自己的行動靈感,讀到某個地方,覺得有啟發時,就需要思考一下這個地方能否轉化為某種行動。
比如之前讀《福格行為模型》的時候,就講到,可以將微小的新習慣放在一個經常性地舊習慣之后。
之前我每天強迫自己跳200個繩,然后發現太累,堅持一段時間就放棄了。
后來我就把這個動作放在開電腦之后,每天讓自己跳10個繩,然后逐步增加到現在50個。
讀書是為了改變,如果為了讀書而讀書,那就會讓我們的收獲甚微,當你不斷改變,不斷得到正反饋,就會讓我們更喜歡閱讀。
所以一定要養成這個想法,經常性地告訴自己,這個點是否能轉化為行動,有意識地記錄自己的行動靈感。
寫在最后
我花了三天時間看完這本書,對我來說全文基本沒有什么廢話,都是干貨,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好書。
之所以選擇寫這個九要素,是因為對于大多數的讀者來說,我們都停留在最基礎的階段,局部碎片化做筆記的階段。
而九要素恰好能解決我們不會閱讀和思考的問題。
李小墨說:“一個擅長閱讀和思考的人,無論他是有意識的還是沒有意識的,他所提的見解都包含在這九個要素中,只要理清這九個要素,人人都能做到深度內化?!?/b>
因為文章篇幅有限,無法寫更多的內容,書中的內容還包括如何去速讀一本書,不同類型的書該如何去讀,讀書怎么樣能變現等等。
如果你也有閱讀困擾,一定要好好來讀一讀這本書:《海綿閱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