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要素:閱讀動機
閱讀動機有以下三種常見的類型。
①是想獲得行動指導,即想做成某件事,想做某種改變,想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
②是想獲得精神力量,即在頹喪的時候,希望得到鼓舞,在破碎受傷、焦慮不安時,需要一些溫暖治愈的力量。
③是滿足認知需求,即通過閱讀增進對自己、他人、社會和世界的理解。無知帶來焦慮和恐懼,理解和洞察讓人感到愉悅、幸福、激動和有成就感!
第二個要素:找到核心概念
論述類書籍通常核心概念只有一兩個,而且很好找,作者會在文章的開頭結尾都有點題,并且文章中間大篇幅論述。
如果是小說,就把核心概念換成核心人物和核心情節。
第三個要素是:金句收集。
①表達特別到位、讓我們驚嘆的句子!
②思想特別深刻、洞察特別準確、蘊含的意義豐富、能夠啟發思考的句子。尤其注意那些讓我們有恍然大悟、茅塞頓開、醍醐灌頂之感,以及突破和超越原有認知的句子。
③給我們帶來情感沖擊、引起我們共鳴的句子。
④給我們帶來勇氣或動力的句子。
⑤能塑造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給我們為人處世原則的句子。
第四個要素是:故事案例。
人們不太容易記住概念,但是非常擅長記住故事。
第五個要素是:聯想發散。
作用有兩個:第一個作用是幫助我們進行深度的理解和內化;
尤其在面對相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的時候,如果我們能舉一反三地聯想到其他具體的人、事、情形,就說明我們已經掌握了作者的意思,能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運用。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養成刻意進行聯想發散的習慣。當面對相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的時候,我們盡可能舉出具體的案例,或把原有案例替換成自己的案例,以幫助深度理解和內化。
第二個作用是幫助我們進行快速、持久的記憶。想發散能幫助我們建立新的信息和已知信息的聯系。
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書里的某個部分讓大家想起了其他人說過的某句話、新聞里的某個故事、職場上的某個體會、另一本書里的某個觀點等,大家就把它們寫在書上,這些內容能幫助我們進行深度的理解和內化,幫助我們進行快速、持久的記憶。
第六個要素是:任何疑問。
只要我們有困惑,無論覺得那個問題多么沒有水平,都要問出來。
人有一種奇怪的本能,只要有人向我們提了一個問題,我們就忍不住去回答,即使提問的這個人是自己。(就像開頭提到的,問自己,你的閱讀動機是什么?忍不住想去回答。)組織答案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所以提問是啟動思考最好的方式,它會立刻把人拉到一種渴求答案的狀態。
在心頭有疑問的時候,一定要把問題寫下來,寫下來意味著必須準確地表述疑問,被清晰表述的疑問才會催動嚴謹的思考。
第七個要素:洞見時刻
真正有效的閱讀一定是不斷地推倒和重建,原本根深蒂固的認知可能在閱讀中松動,原本困惑迷茫的部分可能在閱讀中明晰。
洞見時刻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反思和總結令自己最振奮的新發現。
大家在閱讀時應該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當讀到一段話時,會忍不住發出感慨:“哦,原來是這樣!原來我之前想錯了!以前我把這個道理當成耳邊風,今天才真正領會背后的含義!”我把這種時刻稱為洞見時刻,它是指在認知上經歷的恍然大悟、茅塞頓開、醍醐灌頂的時刻。
洞見時刻就是陶淵明所說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時刻。
在閱讀中經歷過許多“洞見時刻”的人,一定會對閱讀欲罷不能,因為這實在是一種樸素的、極致的快樂,人世間的其他快樂很少可以和這種由深層次的洞見帶來的快樂相提并論。(我為什么愿意讀下去海靈格的書,因為經歷了很多次的洞見時刻,體驗到了快樂)
第八個要素是:情緒感受。
很多人很容易弄混情緒感受和洞見時刻。
這種混淆主要是因為平時讀完書談收獲時,只把收獲籠統地稱為“讀后感”,而不做分類。而正是因為不做清晰的分類,所以才常常不知道如何展開思考,談個人見解也比較吃力。
萬能讀書筆記模板的妙處就在于,把書籍要點和個人思考要點分為清晰的九類,一個擅長閱讀和思考的人,無論他是有意識的還是沒意識的,他所提的見解都包含在這九個要素中。只要理清這九個要素,人人都能做到深度內化。
洞見時刻是指認知層次的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
情緒感受則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
這些鮮活的情緒和感受是思考的絕佳入口,大家在讀書的過程中要注意捕捉自己的情緒感受,尤其是那些強烈的情緒感受。
我們如何把讀的書轉化為能力呢?答案就是將其轉化為具體的、可落地的行動或指導行動的原則。萬能讀書筆記模板的第九個要素是:行動靈感。
我們在讀書的過程要有意識地記錄自己的行動靈感,讀到某個地方、覺得有啟發時,就需要思考一下是否可以將這個啟發轉化為某種行動!
(就像閱讀這本書時,絕對不能感慨一下“哇,原來是這樣啊,好有道理”后就結束了,而要認真去想,如何運用從這本書里學到的方法改造自己的閱讀流程,以達到更好的閱讀效果。如果讀完這本書,還是采用原來的方法讀書,那就白讀了。)
總結:萬能讀書筆記模板九要素:閱讀動機、核心概念(核心人物和核心情節)、金句收集、故事案例、聯想發散、任何疑問、洞見時刻、情緒感受、行動靈感。
九個要素之間并不是完全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的關系,而是一個整體,金句可能引發聯想發散,可能帶來一個洞見時刻,洞見時刻可能帶來行動靈感,隨著思考的深入,它們之間常常可以互相轉化。
聯想發散、任何疑問、洞見時刻、情緒感受、行動靈感這五個要素,對應的是閱讀過程中的個人思考。
我們把閱讀書籍的數量當成閱讀成果。讀書的數量多,就等于收獲多嗎?真的不一定。如果大家囫圇吞棗、蜻蜓點水地閱讀,那讀了等于白讀,這種快沒有意義,反而是在浪費時間。
真正的閱讀成果是書對我們的影響和改變,而不是讀書的數量這個虛榮的指標。
要想明白什么是閱讀成果,一定要明白閱讀量、思考量、行動量和改變量的關系。
閱讀量中只有一部分能轉化為思考量,思考量中只有一部分能轉化為行動量,行動量中的有效部分才能轉化為改變量,而這個改變量才是我們真正的閱讀成果。所以在閱讀過程中,思考和行動是比閱讀多少頁書更重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