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書中提到:分析閱讀的第一個規(guī)則,雖然所有書籍都適用,但特別適合于非小說類的論說性書籍。這讓我回想到我們漫長的學校教育中,一直以來都是在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文學書籍,小說,散文,詩歌,對于其他方面可以說沒有要求。所以,圖書館里經(jīng)常借的除了專業(yè)書,可能標著I類借的最多,這些書讀起來不累,也不會想去做讀書筆記吧。
回頭再看,那時候荒廢了多少好時光,閱讀的內(nèi)容局限在一個小范圍內(nèi),更不知道通過不同層次的閱讀,可以系統(tǒng)去學習很多更有用的可以稱為知識的東西。
也許現(xiàn)在知道了還不算太晚吧。
閱讀,可以提高自身理解和思維能力。
讀實用性或者理論性的書籍,這個過程就像是在跟著一位無聲的老師去學習。相對地,跟著一位現(xiàn)實中的老師學習,學習過程是:提問--聽講--理解--答案。
閱讀學習的過程沒有聽講的環(huán)節(jié),變成了提問--閱讀--思考--答案。
這是能動性上的差距。閱讀的過程中想要學到東西,全都要依靠自己。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去書中找答案,中間是大量閱讀,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繼而運用邏輯思考分析能力的過程。
這樣,通過不斷的長期積累,自然理解和思維能力會得到提升。
怎樣閱讀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越主動去閱讀效果越好,想要從書中學到的越多,獲得就可以越多。
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方面應當帶著問題去閱讀,而同時,也要做好讀書筆記。
有輸入也有輸出,才能盡可能吃透一本書。這就是書中提到的“讀出言外之意”和“寫出言外之意”。
具體應當怎樣閱讀一本難讀的好書?
01.這里的好書,一般是實用型或者理論型書籍,而所謂的難讀,用書中的概念來理解應該是作者的水平遠在讀者之上,這時候,書本就成為一位老師,讀書,就是要盡量多的從老師那里學到知識。
02.從檢視閱讀開始,通過略讀和粗淺閱讀,了解到整本書的大概內(nèi)容,整體框架等等,從頭到尾讀一遍,略過不懂的部分。集中精神將全書讀完,再進行第二遍閱讀。
03.接下來是分析閱讀。通過分類,首先知道書的類型架構和表達方式。然后從各個角度去拆解吃透,其間可以運用各種工具來進行輔助。
粗讀時為什么要略過不懂的部分?
“……如果你堅持要了解每一頁的意義,才肯再往下讀,那你一定讀不了多少。在你努力去了解那些細微的重點時,就會錯過……一些大原則……”
在難懂的部分被卡主,糾結纏繞在里面的時候,時間精力意志被耗費,對于了解全書的精華其實沒有很大幫助。
而好書的作者,是希望大家都能從自己的書中收益的。他會盡量以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去闡述他的主題思想,而不會為難讀者。
所以,輕松去領略一遍好書的風貌,至少也能有一半的收獲。如果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運用起來,那更是已經(jīng)顯示出好書的價值了。
為什么做讀書筆記很重要?怎樣做?
想保持從頭到尾的主動閱讀,只有積極性可不夠,還需要技巧。
讀書時容易打瞌睡,會有走神,目光讀了好幾頁卻根本沒動腦思考的狀態(tài)。
你明白閱讀對你有幫助,卻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運用讀書筆記不但可以減少這種瞌睡走神,而且通過讀書筆記可以充分的概括提煉出輸?shù)木A內(nèi)容,然后更利于消化吸收書中的知識。
利用讀書筆記,在讀完過后也能幫助你重新快速回顧整本書的內(nèi)容,還能讓你更好的記住作者想讓你了解的精華。
讀書筆記的形式方法有很多種,一方面可以在書上圈圈畫畫寫寫,可以是任何觸動你的地方,也可以在相應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想。另一方面,可以自己用架構+摘抄+評論的形式單獨呈現(xiàn)出來。
總之,任何利于自己理解記憶的方法都是有效的。個人認為第二種更好更直觀,這就是真正的“把書讀薄”。
《如何閱讀一本書》將重點放在了高階段的讀書層次上: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這樣的閱讀能夠在真正意義上促進我們心智成長,一方面加強了我們的思維理解能力,一方面又讓我們領悟到了新的知識,讓你更加了解世界,也更加了解自己。
所以還等什么,趕快去找一本好書,讀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