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學校很多年,但每每想起那些教過我的老師,還是有種特別的感覺。老師分為很多種,有溫柔細膩的媽媽型,有恨鐵不成鋼的強硬型,也有智慧幽默的膜拜型,可是他們不分男人女人,不分年長和年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特別敬業(yè)。
即使他在吃飯,在回家的路上,哪怕在睡覺,只要你能提出問題,他們一定會第一時間回答你,因為他們都喜歡愛學習的孩子,他們希望自己的學生是世界上最好,最出色的那一個。
今天我無意中看了一個很特別的畫面,當我看到一半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畫面感動到流淚。
重慶一所高級中學的高三教室里,一名陳姓男老師,站在教室中央,手里拿著一把“戒尺”,檢閱式的讓孩子們一個挨著一個走過他的面前,并自覺地舉起一只手,逐一被“懲戒”了一下。
剛開始的時候,陳老師還面帶笑容的與孩子們面對面地過招,孩子們也聽話般的配合著,期間沒有任何一個人提出異議。整個過程有趣也溫暖,跟千年歷史中對“戒尺”的評說大相徑庭。
可漸漸地,畫面中的陳老師笑容依然,眼中的淚水卻不知不覺地悄悄從眼角滑落下來,而且一直落,一直落,原來戲劇性的畫面突變,讓旁邊的孩子也被感染了,悄悄地拿起紙巾阻擋著不爭氣的眼淚,到了這里,我被這個畫面破防了。
我不知道老師舉起戒尺的初衷是什么?也許是幾年來與孩子們相伴的不舍,也許是老師發(fā)自內(nèi)心對孩子即將高飛的提醒,更是期盼孩子們即將奔赴考場的助力,只是他用了屬于他特有的祝福方式。
戒尺,本是古代私塾先生體罰學生的一種小木板,對學生具有警示與訓誡的意思。孩子違反了規(guī)矩,自然應該受到戒尺的懲戒,通過這種懲戒來敬畏“戒尺”,從而在心中有這把“尺”,既用他來器量本身,又用它來權衡他人,讓他評判是非,明白公正公義,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
相傳在明初,朱元璋有個皇子叫朱棣,這位皇子從小調(diào)皮不服管教,許多教他的老師都被他給趕跑了。后來,朱元璋又請來了一位老師徐善述,這位老師就很特別,他了解了朱棣的秉性之后,心想,對待這樣的皇子硬的肯定不行,那就用軟的來試一試。
于是每次講課前,為了讓朱棣能夠認真念書,老師便頭頂著書,跪在皇子的面前。皇子看到老師竟然如此對待自己,也被感動了,淘氣頑劣的秉性也收斂了許多,也能認真讀書了。
有一次,徐老師跪皇子的這一幕竟然被朱元璋給看到了,他勃然大怒,趕緊將老師扶起來,并賜給老師一把戒尺,又告訴老師,此尺如朕親臨,如果皇子不聽話就用戒尺打手掌。之后,朱棣就更加努力地學習,于是老師教學生用戒尺便延續(xù)下來了。
人生旅途中你會結識很多人,如果你有幸遇到這樣一位肯舉起“戒尺”的老師,你應該感到幸運,更應該慶幸,因為他一定是真心盼望你好的,更渴望你的人生平坦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