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只解一個結。
這是《福格行為模型》一書,精讀分享的第40篇。
閱讀《福格行為模型》一書到現在,張偉發現,書中提到的更多的是如何培養好習慣,那么,如果要改掉壞習慣,是否也可以應用福格行為模型呢?
有一天,張偉在網上送菜軟件上,訂了好多菜,各種類型都有。為了方便提拿,快遞員把好幾個塑料袋系在了一起。
張偉拎回家后,發現塑料袋相互之間系得死死的,想用剪刀一把剪開吧,又感覺浪費,這幾個袋子還可以當垃圾袋再利用呢。還是把它們解開吧。
最開始張偉想用暴力解開,發現越想用力拉開,系得越緊。看著那個最困難的打結,完全無從下手。
張偉冷靜了一下,還是耐心的從最容易解開的結開始,一步步的去解。解開一個最容易的結,好像有點成就感了,又找到另一個容易的結,把它解開,就這樣慢慢的,那個最困難的打結呈現了出來,而且,好像沒有一開始那么困難了。最后,張偉成功的解開了所有的袋子。
通過這件事情,張偉好像找到了改掉壞習慣的方法,那就是找到最容易打開的那個結,從那里開始。
張偉決定去試一試。在張偉的愿望中,有一個愿望是減重。張偉已經養成了每天快走6000步的習慣,已經養成了健康飲食的習慣。但有一個壞習慣一直困擾著他,那就是張偉太愛吃零食了。
在閱讀了《福格行為模型》第七章后,張偉記住了福格博士說的一句話,壞習慣和好習慣的基本要素并沒有本質性的不同,行為就是行為,它始終是動機,能力和提示這3大要素同時作用的結果。
于是,張偉開始將前面學過的培養好習慣的技巧,嘗試運用在改掉“愛吃零食”這個壞習慣上。
張偉將吃零食這個習慣進行了分析。吃零食就像一個大大的繩結,看上去要解開非常困難。但如果將這個行為具體化,張偉發現,他是由很多個微習慣構成的。
起床后就吃餅干,開車時吃花生,茶歇時吃蛋撻,午餐后吃巧克力豆,下午時喝奶茶,下班路上吃辣條,晚餐后吃冰激凌,看電視時嗑瓜子,睡覺前喝飲料,這些具體的行為構成了吃零食這個壞習慣。
張偉決定像培養新習慣一樣,從微行為開始,他選擇了午餐后吃巧克力豆這個微行為,按照福格行為模型,分析了這個行為的動機,能力與提示。
張偉先消除了提示,將辦公室里的巧克力豆送給了同事。然后,他在手機備忘錄里,思考并寫下了不吃零食的十大好處,這會幫助他降低吃零食的動機。有時,當他午餐后想吃零食時,如果實在忍不住,他就選擇用蔬菜餅干替代巧克力豆。
當張偉第一天沒有在午餐后吃巧克力豆后,他給自己慶祝了一下,這讓他有了積極的情緒體驗,激勵他第二天繼續堅持。
就這樣,慢慢的,張偉開始一步一步的,解開不吃零食這個大繩結。從午餐后不吃巧克力豆,到晚餐后不吃零食,到開始不喝奶茶,到睡前不喝飲料,他的精神越來越好,身體也感覺越來越健康。有時,偶爾有反彈,吃了零食,張偉也不再內疚,不再責備自己,反而將這種現象視為新的挑戰,自己想辦法去解決。
因此,如何改掉壞習慣?我們同樣要運用福格行為模型里的動機,能力,提示,這3大要素,堅持微行為的策略,記住,要想解開難題,從最容易解開的結開始,一次只解一個結,最終會將難題全部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