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所說的話很有道理。
我本來對名人很有認同感,可是,我讀了柏楊的有關歷史的書,我就在思考:他有許多觀點與我們的歷史書上的觀點不太同,尤其是對儒家思想批得厲害,我應該怎么看待?
我是極力贊揚孔子及儒家的《論語》,喜歡讀《大學》《中庸》《孟子》這些經典著作的。我在想:每一個人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情感或者不同的經歷去讀同一本書,看同一段歷史,得出的觀點會有所不同。
柏楊寫的史書是從現代的人權去審視中國的歷史,自然是入他法眼的不多。他的書中對謀? 殺 亂 象等非 人道的事寫得特別多,如五胡亂華十九國,寫的篇幅特別多。讓人看了覺得很倒胃口。我也真切地感受到為什么孔子不讓寫太多的亂? 臣 賊? 子的原因。寫這么多混? 亂的局面真的會讓一些人學壞的。
一些有權 勢的人會效法這些亂 臣,正如現在一些人熱衷于厚黑學一樣,寫那么多反面人物,有點兒像一部厚黑學了,會引導那些別 有 用 心的人的。
當然,它好的一面是可以作為反面教材,引起我們深思,或者假如我們遇到此類的人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與應對。我們作為有正義感的讀者會反感他所寫的此類事,并且對他所寫的這類身 居 高 位卻不 人 道的人會加以批判。
讀了柏楊的史書,我不太認同他寫史書的態度及方式,歷史上不光彩的一面細致描繪,精確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歷史上有作為的名人好的方面是一筆帶過,或者直接以他的觀點加以批判。在他的筆下我們歷史上肯定的名人也快被他寫成小人了。如:司馬光,程頤,朱熹等。因為柏楊認為他們是保守派,是維護專 制的人。
由讀他的史書,我真正明白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個道理。
即便是名人寫的內容,也需要認真審視一番。讀他的史書讀出了民 族 自 卑 感,這是因為他把中國幾千年歷史中有關混亂的歷史糟粕寫得太多,而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精華的部分寫得太少。他的筆墨的重點是寫歷史上不好的人物或事件的。
不過,讀他的史書也有收獲,就是他寫的歷史上的陰 暗 面確實讓人反省中國歷史上人權的欠缺。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要帶著我們的思考去讀。不要完全相信書上的內容,要有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有自己積極的思維方式,否則,讀一本書,不但不能給自己帶來正能量,反而會讓自己對他人、對歷史、對世界產生沮喪悲觀的情緒,讓自己陷入無休止的懷疑中,對人、對事處于悲觀論調中,這就不好了。這樣的書不讀也罷,這樣的讀書方式不如丟棄。
會讀書的人,往往會帶著思考去讀,并不會完全接受書中的所有的觀點。會讀書的人會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去讀書,會懂得取舍,真正做到“棄其糟粕,吸取精華”,真正把自己讀的書化為自己深刻的積極樂觀的精神食糧。
可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們要懂得取舍。孟子所說的話確實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