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時候一直汲汲地想把自己的寂寞寫下來,以為可以像藝術家分娩作品一樣,一旦訴諸筆端,暢所欲言,寂寞仿佛便會隨著語句的流淌而冰釋。如今有閑暇開機打字,看到這個字眼的時候竟覺得有些微的可恥,區區寂寞居然成了肉中刺一般,盯得我寢食難安,不吐不快,非得要發發牢騷才行。我更不敢回想自己為了排解寂寞做過的那些喪心病狂的事情。木心說:“人害怕寂寞,害怕到無恥的程度。”我大概也是這樣一個無恥之徒,而且還很少敢在別人面前坦言自己的寂寞,總是覺得自己會被視為吃飽了撐的沒事傷春悲秋敏感脆弱而且還性饑渴的家伙。天哪,現在表達寂寞感覺就像是一種惡習一種怪癖,人們習慣性地把它隱藏起來,在心底深處,只有在各種網絡狀態簽名微博里會有些隱隱的表露。享受偶爾的寂寞的,可被理解為跳出喧嘩無比的生活圈沐浴難得的清凈,還算得上是情理之舉。而有些人標榜的純粹寂寞則被斥為一種孤芳自賞的類類寡合,甚至是一種略為變態的嗜好。
寂寞中人總是難以申辯,身上的寂寞到底是自己刻意捏造,還是真的生活所迫。無論是真寂寞還是假寂寞,流露出的寂寞,總讓人感到不安。我自己也每每回避寂寞之人,擔心會被染上他們的情緒。寂寞的人似乎容易迷失理性。寂寞的男女不管愛不愛總要發生點故事,寂寞的姑娘迷耽美,寂寞的少年打飛機——要是有人說你“空虛寂寞冷”了,則不啻為好勾三搭四自作多情還誤把一腔寂寞當做愛。難道對愛的需要不也是愛的前提之一嗎,如果愛僅僅作為豐滿生活的點綴,恐怕就不那么值得追求了。
所以人們寧愿選擇說“我感到很孤獨”也勝過語及寂寞。光從字面上看,寂寞的情感成分偏重,有一種缺失感,顯得形而下一點。而孤獨給人感覺更抽象和絕對化一些。有位作家曾經試圖辨析寂寞和孤獨的區別,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寂寞是一種空虛的狀態,是人渴望來自他者的溫暖時產生的情緒。而孤獨要抽象的多,是人自我的過度充盈,需要把自己傾注到他者身上。不知道作為讀者的你有沒有理解這兩個不同的定義,我覺得不作哲學上的正名也沒關系,反正孤獨和寂寞總是如影隨形的,孤獨而寂寞的人,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溫暖,也想要給予和付出關懷的。
古來圣賢皆寂寞,更何況蕓蕓大眾呢。或者說一句老話,從來沒有感到過寂寞,或者是孤獨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我有一個中學同學,聲稱自己從來沒有感到過孤獨寂寞,這句話使我驚訝的程度不亞于當我聽說她從沒被父母責罰過。我不是提倡現在的父母要多行責罰,只是我實在很難想象她今后的人生,在脫離父母的庇蔭之后是否還能如常地一帆風順。
在孤獨寂寞中人總會迅速成長,而成長到了極致往往會在背影里顯出一絲自發的寂寞。總是看日本片里人把“撒比西(寂しい,寂寞)”掛在嘴上,我們也何嘗不坦然一些。無論是覺得社交麻煩圈子討厭他人即地獄也好,還是生活無趣工作忙碌沒有人談心也罷。那一點點丟也丟不掉的寂寞咀嚼起來當真也不至于那么糟糕。假如真心覺得口味不佳,沒關系,就像所有人建議的那樣,忙碌起來,或者去約見朋友,無聊寂寞的時候,去想一些從沒想過的問題。又或者,把這寂寞寫下來,記錄下來。
真希望永遠寫下去啊,打破這寂寞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