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登·羅伊爾又出了一本精致小巧的關于說明文寫作技巧的書了—《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此書跟他上一本《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一樣,薄而內容豐富。144頁中囊括了寫作的四大方面、20條高效準則,每個準則后面短小精悍的例子讓讀者在瞬間就能理解并且掌握其概念,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摔跤吧,爸爸》,爸爸對吉塔說:“你明日要做的事就是讓別人記住你,只有榜樣才能被記住。”
而只有冠軍才具有榜樣的力量。沒人會記得第二名第三名的人。
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在努力朝著“冠軍”寶座奮力奔跑,可是人數寥寥。那些寫得好寫得久的人,并不只是靠一篇10萬+文章就能一勞永逸的,而是在往后的每一個365天都能寫出10萬+的文章。
那么這些10萬+的文章是不是真的像某些培訓機構說得那么輕巧,“熱點+好的標題”就可以每次爆款了?
不否認標題取得好可以直接決定文章的瀏覽量,但真正決定讀者停留時間和以后是否天天點開你的文章去閱讀的是正文。
張愛玲在《論寫作》開頭寫道:“在中學讀書的時候,先生對我們說:‘做文章,開頭一定要好,起頭起得好,才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結尾一定也要好,收得好,方有回味’,我們大家點頭領會,她繼續說道:‘中間一定也要好—’還未等她說出所以然來,我們早已哄堂大笑。”
年少的我們總是對像張愛玲先生說得這種簡單的道理不以為然,覺得這種方法也太簡單了,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聽起來人人都會了,何必去學?殊不知,大道至簡,至簡即是至復雜。就像布蘭登·羅伊爾在書中說的“寫作包含四大支柱:結構、風格、可讀性和語法”,看起來好簡單,每個自媒體人甚至小學生作文時都會的,是不是?
那么先來看看結構。
多少人在學習工作中遇到這樣的情形:你的伙伴跟你陳述一件事,她噼里啪啦說了差不多10分鐘,你依舊眉頭緊鎖并且越聽越糊涂,20分鐘后她終于模模糊糊說到重點了,30分鐘后終于說完了,這時你卻一臉囧狀,內心萬分不爽:一句話能說明白的事,為什么要浪費我30分鐘?!
這種人不但表達能力有限,更欠缺對事件先后重要順序的感知。犯了布蘭登·羅伊爾說的“寫作時不宜向讀者隱瞞結論,應開門見山地給出,不要玩‘我有個秘密’的把戲。”此適用于會話,是因為“寫作失誤常與會話中的失誤相似”。在行文結構安排中,“說明文的主要目的是解釋、告知或說服”,所以最好“運用‘自上而下’的寫作方法,先寫總結,開門見山”,簡明扼要提出你的論點,然后再進行論證,別犯了以上例子中“一句話可以總結清楚的事,到最后30分鐘才說到重點”的毛病。
先說最重要的,然后說次重要的,再次說次重要的,最后說最不重要的。
這種“自上而下”的結構形式在報紙行業最常見。一篇文章,如果超過額定篇幅,編輯就會從后往前砍。所以那些需要30分鐘后才說到重點的作者們,你們是過不了編輯那一關的。
再來看看文章風格。
布蘭登·羅伊爾是這樣描述的:“風格是寫作的方式,包括如何使用恰當的例證支撐所寫內容”。而網絡上的描述這樣的:“作家在寫作中表現出來的寫作特色和創作個性。融入了作者本性、性格、趣味、思想、思維方式、價值觀、生活方式、習慣等”,觀其兩者,發現事實說的是一回事,只不過兩者的敘述方式不一樣,這就是不同的兩種風格。
無論何種文體,論點提出后,都要例證,才具說服力。例證不但是一篇文章的血肉,更是讀者能否在一目十行后對你的文章印象深刻的關鍵。因為“當人們讀完一篇文章后,能長時間記住的往往是其中的事例和細節”,呈現事例的方式不同則造就不同的文章風格。
書中的這個關于傳統書的兩個廣告令我印象深刻:
廣告1:傳統書是神奇的工具,它們提供資訊、供人娛樂,而且不離不棄。
廣告2:傳統書是現代科技的革命性突破。沒有電線、沒有芯片、沒有電池,不需要連接任何東西或打開任何開關。如此簡便,即使孩童也能操作,只要翻開封面就可以!它小巧便攜,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即便坐在爐火旁邊的扶手椅上。并且傳統書十分強大,它足以容納相當于一張CD的信息。………(節選,詳見P36)
后者不但語氣輕松詼諧,通過對比,讓人瞬間抓住了傳統書操作簡單且內存大的特點。
個性化的精準的例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了,除了日常積累,還要靠語言天賦。
再給個書中看似簡單的例子練練:一個好的觀點與冰山有何相似之處?
思考上面的話,寫幾種“一句話”的回答。
積累甚少的我只寫了5句話就不知道怎么寫了,而布蘭登·羅伊爾居然說可以寫10幾個……
最后來說說可讀性。
大學學管理學課程,我們班任教老師是名校博士頭銜。可是她的課上,90%的學生都在打瞌睡,剩下10%醒著的估計都在神游。因為她上課幾乎照本宣科,而另一個班的管理學老師上課,教室則時時傳出笑聲,他們老師除了運用大量實例來講解苦澀的概念,還時不時在課堂上穿插即興表演,模擬企業管理運行模式。
文章亦是同樣的道理。同一個話題的文章,有些人寫出來后讀者人人愛看,有些人寫出來后無人問津。這需要寫作者在表述觀點的同時,充分站到讀者的立場上考慮:我用什么排版方式,什么表達方式、什么句子、什么語氣才最能讓讀者接受?
上面提到的三大原則,相信基礎打得好的人都有印象,書中的寫作準則跟小學語文老師強調的大體一致。只不過小時候的我們都覺得聽懂了老師的教誨,沒有把這些準則記住并且真正運用到以后的作文上去而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任何方法技巧,懂了不代表會,會了不代表精通。能就著一個簡單的方法練上100遍,往后的365天,天天能寫出10萬+文章的就會非你莫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