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具藝術美感的電影當屬《至愛梵高?星空之謎》。電影故事情節并不復雜,由充當男主角的郵差牽線,通過鎮上的不同人物的口述和回憶,從側面反映梵高的個性和人生經歷,同時也在試圖揭露梵高離奇死亡的真正原因。
電影的最大亮點就在于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這部電影是世界上首部全手繪油畫制作的動畫影片。125名畫家共同繪制了65000副油畫,這些人員在經過短暫的培訓后即開始工作,通過模仿梵高的油畫風格進行再創作。
可以說這部電影的每一幀都是油畫佳作,大部分都源自梵高的作品。如果在觀影之前能夠對梵高的畫作有基本的了解,那么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就可以不斷地重溫與欣賞這些經典。電影中展現的梵高作品有:《星空》、《馬車與遠處的火車》、《阿尼埃爾之橋》、《夜間室內咖啡座》、《露天咖啡館》、《風車小鎮》等等,不一而足。
透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了解到梵高的一些人生經歷,能夠多少感受到他當年的內心世界,于是不禁會去思考為什么梵高生前會這樣落魄不得志,為什么這樣一個充滿矛盾的個體竟然可以取得如此非凡的藝術成就,從中我們又能收獲哪些有益之處呢?
時間回到19世紀中期,當時歐洲流行現實主義,繪畫藝術講求真實與精確,重視描繪形體與輪廓,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諸多近似照片一般的寫實繪畫作品,比如《拾穗者》、《貴婦》、《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等。而到梵高這里,繪畫藝術所倡導的精確性已經改變,繪畫中的人物和風景的線條比例并不準確,畫面中更多表現出畫家內心的思想感受,目的在于揭露人性。
我們看到《星空》中那旋轉的星星,似乎有一種狂野蘊含其中,而這恰恰是梵高在入住精神病院期間所作,他內心的煩躁與不安在這副畫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梵高的自畫像中,他那不合比例的臉龐上有一副充滿無限憂郁的眼神,流露出畫家當時內心所遭受的折磨。應該說,梵高的作品特色在于表達主觀感受,而不僅僅呈現客觀世界,而這正是梵高的偉大所在。
梵高的藝術風格遠遠領先于時代,在他之前沒有這種類型的畫作,在他之后才有人開始嘗試這種風格,后來的畢加索和波洛克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完全擺脫精確性的束縛,分別走向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當時的印象派畫家已經開始嘗試改變原有的現實主義畫風,但卻遭到主流藝術的排斥。所以莫奈的《日出?印象》會受到學院派畫家的嘲諷,后者認為他不會畫畫。而至于梵高那些比印象派還要“扭曲”的作品自然更得不到認可了。
現在看來,梵高是屬于后印象派畫家,具有開創性的高雅藝術向來曲高和寡,當時主流藝術尚不承認梵高的風格,普通民眾更是不理解梵高那風格怪異的作品。這些原因就直接導致梵高在藝術道路上形影相吊,當時他似乎是在“獨孤求敗”。與此類似,愛因斯坦出版具有劃時代意義《相對論》時,當時全世界據說僅有幾個人能看得懂。
20世紀初,梵高的藝術風格開始逐漸得到肯定。如果他能多活15-20年,并持續創作屬于自身風格的作品,那么到了上世紀初應該就能抬頭見到天日了,因為梵高確實在死后11年左右開始逐漸成名。所以一個人功成名就前確實也需要堅持足夠長的時間,很多人就是在時間上沒有達到下限。
當然梵高自身個性也是導致他走向孤獨與彷徨的原因之一。他生性就比較不合群,怪癖孤立,所以經常遭到他人的誤解,受到過嚴重的凌辱,甚至還被小孩欺負。他似乎是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另一個環境中。但實際上,從梵高給弟弟提奧所寫的信件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瘋癲的怪人。同時代的畫家高更待人傲慢,而梵高對同行畫家的態度則充滿熱情和愛戴,這樣的個性似乎也與瘋癲扯不上邊。
即便受到各種身心折磨,梵高依然對自然和生活充滿熱愛,這點同樣可以從他寫給弟弟提奧的信中體會到。他曾在信中表達對自然的看法:“對自然的感受和熱愛,遲早會在愛好藝術的人心里產生共鳴。”他還在信中述說對生活的熱愛:“生活對我來說是一次艱難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知道潮水會不會上漲,以至于沒到嘴唇,甚至會漲得更高呢?但是我將奮斗,我將生活得有價值,我將努力戰勝,并贏得生活。”
梵高對自然與生活的熱愛也可以從他的畫作中窺見,他的作品既有狂傲不羈的風格,也有靜謐安詳的氛圍,表現的都是自然和生活的景致。如果《星空》充滿的是作者內心的不安與焦灼,那么《在亞爾的紅葡萄園》則表現的是一片祥和的田園勞作景象,《夜晚露天咖啡館》洋溢的是一絲愜意的平和,《羅納河上的星夜》透露出一種寧靜與浪漫,后面這些作品都與生活相關,涌動著梵高熱愛生活的拳拳之情。
梵高從1883年開始作畫,到1890年離世,前后僅有8年時間,從學畫到創作都在這段時期完成,但竟然能夠從業余水平達到大師級別的高度,這著實令人震驚,由此可以看出梵高驚人的創作才能,也只有用天賜稟賦方可很好地對此做出解釋。每個人都有優于他人的長處所在,我們如果能夠發掘出自身的天賦,并加以開發與利用,有可能也會取得令自身都難以預料的成績。
梵高的成就也應歸功于他的異常勤奮。從1883年到1890年的8年時間中,梵高共創作800余副作品,平均下來每年創作100副,每個月8副左右,每3-4天就有一副畫作誕生,這其中還不包括其它的寫生練習。由此可以想見梵高的勤奮程度,看來天才要取得成就也必須付出汗水。在這些寶貴的歲月中,梵高還給弟弟提奧寫了800多封私人信件,這也說明他筆耕不輟。天才尚且如此勤奮,凡人要取得成績就更需要加倍努力,這也印證了當下的流行語:“比你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
他的才能實際上在當時已經有人預見到。他的弟弟提奧最為欣賞梵高的作品,也最能夠理解梵高本人,并始終在經濟上和精神上支持梵高創作。唐吉老爹也似乎看出梵高的才能,很喜歡他的作品,允許他的作品在店里銷售,并向高更介紹梵高。如果當時主流藝術界能有人認可梵高,那他悲愴的人生也許會有所改變,個人的成功確實也需要貴人的提攜。
整部電影最為感人之處就是梵高對于藝術的專注,其程度近乎瘋狂。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梵高可以在風雨中作畫,陶醉于景物之中,全然物我兩忘,他甚至可以對一只烏鴉觀察細致而若有所思。他以其獨有的眼光和思想只身一人在藝術道路上不懈地探索,這種精神可以說是無數孤獨奮斗者的縮影,也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他對于藝術的專注也能鼓勵后來者在自己的道路上堅毅前行。
或許我們仍然無法理解梵高的作品,但是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孤獨的大師對于藝術的執著追求,盡管飽嘗貧窮、疾病和失戀的折磨,遭受他人非議、排斥和歧視的侵擾,他依然義無反顧地追尋夢想,并且忘我地進行創作。他在心力憔悴中仍然高喊:“如果我不能按照自己意愿的方式去畫畫,那樣活下去多沒意思啊!”這種對于夢想的執著足以令人動容。
如今身處高度工業化的時代,社會分工不斷細化,任何人只要在一個狹小的領域做到專注并投入充分的訓練時間,即便不能成為名家大師,至少也能夠維持正常的生活。如果能夠像梵高那樣對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或事業有近乎狂熱的追求,就算是暫時無法功成名就,也至少能使自己的生活充滿快意。
總之,熱愛生活、藝術天賦、開創性、勤奮、專注與執著,這些品質成就了一位卓爾不群的藝術大師。但又是偏執、孤僻和絕望使這顆巨星隕落。很難想象這樣矛盾的心理能夠在一個人身上匯集。生命有限,藝術永恒。如今大師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是梵高通過他的畫作永遠活在世人的心中。
電影片尾曲《Starry Starry Night》(《繁星點點》)響起時,全場觀眾都靜心聆聽不忍離去,似乎還沉浸在電影所營造的氛圍中,穿越時空回到梵高所生活的那個年代。這首歌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這首歌是作者唐?麥克林(Don Mclean)在欣賞梵高《星夜》后內心感概萬分而創作的。歌曲以一種凄美的旋律向藝術大師梵高致敬,歌詞更以詩一般的語言再現了梵高創作中的燦爛色彩。聽到此歌內心便會趨于寧靜,甚至催人淚下,不自然會去體會歌手對于梵高的無比崇敬之情,想象他那絢爛多彩的畫作。
如今,荷蘭阿姆斯特丹梵高紀念館日復一日地播放這首感人的歌曲,以緬懷這位“瘋癲”的藝術大師。我們可能不一定能夠從梵高的畫作中洞悉他內心的苦楚,但或許可以從這首歌的部分歌詞中理解到一些大師當時的內心感受。
Starry starry night
繁星點點的夜晚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ey
你在調色板中描繪著灰與藍
look out on a summer's day
你在夏日里舉頭望遠
with eyes that know the darkness in my soul
你那雙眼能夠洞悉我靈魂中的黑暗
Shadows on the hills
陰暗的山間
sketch the trees and daffodils
映襯出蔥蔥樹木與朵朵水仙
catch the breeze and the winter chills
捕捉到陣陣微風與冬日嚴寒
in colors on the snowy linen land
雪地斑駁的色彩呈現其間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y to say to me
如今我終于明白你要對我表達的內心感觸
and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你的心智忍受了無限的苦楚
and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你試圖擺脫他們的束縛
They would not listen
然而他們并不理會
they did not know how
他們也不知如何面對
perhaps they'll listen you now
也許現在他們會聽你傾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