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大腦分為三部分,后腦、中腦和前腦。我們在表達情緒時用的是中腦,而在進行理性思考時用的是前腦。而當人正在情緒中時,無法同時進行理性思考。
那,我們如何應對親密關系中的焦慮呢?
覺知焦慮
人在生氣的時候,什么都聽不進去。一心想著怎么杠著,道理什么的都是屁話,怎么都聽不進去。生活每天都在上演這類例子。
夫妻吵架,罵的特別兇,甚至乎要打起來,兩個人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最后誰也不理誰。都一肚子的氣,而這個時候,朋友出來跟他們說客觀道理,他們是不會聽的,人處于激動情緒時,大腦無法正常思考,覺得什么都是對方的錯,就算知道自己有錯,那也是對方錯更多,就算我錯更多,那對方不能包容嗎?而如果朋友說:“其實我覺得吧,這件事情你也有錯,你太沖動了。”這時候,不僅沒有起到緩解的作用,甚至自己也會落一身不好,“你還是不是我朋友啊,你站誰那邊啊?”。所以,通常我們只能做一個旁觀者,耐心的安撫后,使得他們情緒平復下來,最后,他們自己也會理性思考好。
暫停法
當你覺得一件事情已經接近崩潰,不如給自己打聲停。在你快要心態爆炸的時候,加快腳步,讓自己一個人在安靜的地方獨處一會,然后深呼吸,直到自己心情逐漸平復,然后再自己想著放松的東西,看看鳥看看樹,最后再好好想想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很讓人生氣,到底哪個點讓你生氣,是不是真的很過分,還是一時意氣用事。想想這些,可能你會覺得剛才的自己確實太沖動了太任性了,最后消除焦慮。
建設性交流
交流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
當雙方都處于平靜狀態時,交流便可以開始了。想重歸于好首先不要開頭就抱怨,不要說,都怪你怎么怎么樣,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時時刻刻哄著你的。你可以先說說對方的好,再說這件事情你的錯在哪,他的錯在哪,最后再詢問一下他是怎么理解的,他是怎么想的。這樣,才能起到建設性交流的作用。
父母終將離我們而去,兄妹始終有自己的生活,只有親密關系伴隨我們共迎每一個潮起潮落,
親愛的你,
希望我們能夠掌握愛的真諦,用真誠、耐心和理智去面對和解決生活給與我們的每一項挑戰,讓我們在愛里彼此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