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否愿意,每個人都必須在信息的暗涌中泅渡。可我們是怎樣對待信息的呢?
原本已經(jīng)想清楚的事或做好的決定,卻因旁觀者的言論產(chǎn)生懷疑、動搖。碰到“心靈雞湯”、“成功學(xué)”,就如沐春風(fēng),似“打雞血”,卻始終無法堅持;
每天刷著微博、豆瓣、知乎、微信、貼吧······各種平臺,哪怕兩分鐘前才刷過“朋友圈”,此刻又忍不住看看有沒有更新。信息如潮水洶涌,如密云抱擁,可關(guān)上電腦、手機,就頭昏腦漲,木訥得想不起到底看了什么,時間又去了哪里。我們被海量信息沖刷、淹沒,大潮褪去,卻仍然干涸。
我想是這樣的:對信息的接收方式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反過來,思考方式又影響我們對信息的接收。由思考方式制造的思想繼而影響我們的語言輸出和行為。
我們?nèi)菀讋訐u,并非因為外力太強,而是根本沒有自成體系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沒有構(gòu)建自我判斷的標準。構(gòu)建“三觀”就像建房,先打地基后添磚加瓦。“地基”好比每個人活著的目的或生活的初心,因人而異,無優(yōu)劣之分,但須堅定、夯實。而接收別人觀點的過程就如同“添磚加瓦”,首先別帶“防備、質(zhì)疑”的心態(tài),因為可能會過濾掉重要信息。其次,對獲得的信息不加分析、思考,全盤接受,同樣不可取。尤其是對于成功經(jīng)驗,當事者沒必要,沒義務(wù),往往也沒時間講述自己經(jīng)歷中的所有細節(jié)。更有甚者,他們會夸大成功付出的代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為了虛榮心以及自我保護,另一方面圍觀群眾也往往更喜歡聽“血淚交織”、“屌絲逆襲”的故事,那樣才能更為自然地接受自己的現(xiàn)狀。總而言之,要選取適合自己的,剝離粉飾,判斷內(nèi)在邏輯是否合理,是否具備可執(zhí)行性,再進行吸收。最后,一定要了解一個事實:有時,“經(jīng)驗”根本沒有用,只是在特定條件下碰巧有了好結(jié)果。成功者的精神特質(zhì)與時代、機遇如何契合以及失敗者的教訓(xùn)或許才是我們應(yīng)該汲取的。
至于接收信息泛濫的問題,只有自己控制,放慢接受速度了。比如:首先規(guī)定自己每天看的數(shù)量,摒棄閱讀的“速度感”。其次,加強對信息的辨別、篩選,內(nèi)化其中有用的部分,進行記錄、實踐等等。最終,借由輸入的信息輸出自己的觀點、認知。通過延長對信息的加工、處理過程,達到放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