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萊塢栽了個大跟頭。
九月初正逢美國“勞工節”,理應是票房大賣的好日子,結果,勞工節周末累計票房創下17年來最差成績。
2017夏季以17年來最差勞工節周末票房紀錄而結束
在此之前,今年暑期檔也比去年同期少了約15%,是10年來最差一年。
好萊塢,真的不行了嗎?!!
一片黯淡中,一部片子挺身而出,改寫多項票房紀錄,不是超級英雄片,不是浪漫愛情片,更不是靠明星扎堆的A級制作。
它是一部成本僅3500萬美元的R級電影——
《小丑回魂》
IT
《小丑回魂》改編自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講述在一個叫達瑞(Derry)的小鎮,7位稱自己為“失敗者”的小孩,共同對抗惡魔——“它”的故事。
該片英文名極其簡單,只有一個詞,IT(它)。
它無名無姓,無形無狀,它常幻作小孩內心所恐懼的那個形象(通常是看不出真實表情的小丑),以小孩恐懼為食。
它是殺不死的,每逢27年,將在小鎮“輪回”一次。而今年,正逢1990版上映后的又一個27年。
《小丑回魂》在美國的火爆堪稱現象級。
IMDb上映初期一度飆升至8.5,目前依然高達8.1。
以下數據截至2017年9月16日
什么概念?我們做個同類對比 :
近年來口碑稱王的《招魂》系列,兩部分別為7.5,7.4分;今年吹上天的《逃出絕命鎮》7.8分;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好的恐怖片《驅魔人》,最后收官數字是8.0。
爛番茄85%,照樣不俗。
點評:不僅擁有惡魔般的恐懼元素以及精湛演技,《小丑回魂》的核心更是講述了一個震撼心靈的故事。
票房更驚人,《小丑回魂》成本僅有3500萬美元。
上映三天北美票房1.17億,六天達到1.58億,暫列R級恐怖片影史第三。
前兩位分別為《逃出絕命鎮》和《驅魔人》
全球票房達到2.55億。(打破了多項紀錄包括但不僅限于:恐怖片周四夜最高票房紀錄,R級片周四夜最高票房紀錄,九月電影周四夜最高票房紀錄,九月電影周五最高票房紀錄,預告片上映24小時瀏覽量達到1.97億超過《速8》位列影史第一)
《小丑回魂》為什么巨大成功,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不套路。
套路恐怖片的前20分鐘,通常是“最無聊”的20分鐘。要么給一段起源故事,要么描述主角幸福生活,為之后出場的鬼怪作鋪墊。
《小丑回魂》從第一秒就高能。
PS.以下有輕微劇透絕無涉及關鍵情節
故事開始于1988年10月某個雨天。
生病臥床的哥哥比爾(杰頓李·博赫飾)為弟弟喬治(杰克遜·羅伯特飾)折了紙船,讓弟弟帶著船出去玩耍,并囑咐他:從現在起你是這艘船的船長,一定要保證船的安全。
喬治興高采烈地下樓玩耍,結果熊孩子一頭撞上路上護欄。
人沒事,但小紙船卻隨著水流越行越遠,最后滑進下水溝……
這時“它”正式登場(自此影片開始不到五分鐘)。
這沒完。
“它” 拿著喬治的紙船,開始與喬治對話,一步一步誘騙他將手伸進下水溝,拿回屬于自己的船……
根據我多年的恐怖片經驗,這時“它”應該只會象征性地嚇嚇喬治(也可以說是觀眾),并不會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畢竟影片剛開始,對方還是小孩。
但接下來的那一幕,徹底讓我毛骨悚然。
(此處涉嫌劇透,無圖)
這一切,發生在短短十分鐘,此后,影片片名浮現大銀幕。
可以說,《小丑回魂》的反套路意識比比皆是。
套路恐怖片最被觀眾詬病的劇情薄弱,為凸顯恐怖元素,放棄人物刻畫、情節推動(這些本該成為電影最關鍵的元素)。
換句話說,套路恐怖片提供的,是一種廉價刺激,它只給你“這一秒”的(尖叫)享受。
而好的恐怖片,必須有下一秒,有回味。
《小丑回魂》絕對是近年人物塑造最出色的恐怖片之一。
7位年輕主角 ,完整立體,從點及面,呈現出一張由現代人各種成長問題編織而成的恐懼圖景。
“失敗者俱樂部”唯一女性,貝弗利。
她被其他女生稱為“賤人”、“睡了全校半數男生”,回到家中還要忍受父親性騷擾。
她就像《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的莫妮卡·貝魯奇,人們一邊被她的美麗吸引,一邊唾棄。
貝弗利的“它”,代表我們成長中對莫須有罵名的恐懼。
七個小孩,七種恐懼,都能找到對應的根源與圖案。
被同齡人取笑,毆打,被稱作大胸怪的本,他的“它”,是我們成長中豐盛的自卑。
猶太背景男孩,被父親逼迫每日背誦自己不喜歡經文的斯坦利的“它”,是我們成長中強硬的家庭壓迫。
唯一的黑人小孩,早年親眼看著父母被大火吞噬的麥克的“它”,則是我們成長中難以磨滅的童年創傷。
而本片主角比爾,身為俱樂部領隊,是最名副其實的“失敗者”。
他體弱多病,天生口吃,被高年級惡霸欺負,但生理的缺陷不算什么,真正讓他恐懼的,是對弟弟喬治失蹤產生的自責。
“它”正是不斷地利用比爾過剩的負罪感,一次次誘惑比爾走入圈套。
我始終認為,一部優秀的恐怖片,它的恐怖,應該有形而上象征意義。
“小丑”所展示的恐懼,都與影片的社會關懷有著血肉相連的聯系。
但你千萬別把《小丑回魂》(只)當作恐怖片。
相反,影片主旨相當勵志。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唯一值得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怎么理解。
我的看法是,人們對恐懼的過分夸大,讓其放棄嘗試任何行動的努力。
《小丑回魂》逆反的最大套路正在于此,它不僅讓我們看見黑暗,也讓我們看見面對黑暗該有的態度。
影片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
當時,比爾準備只身進入“它”居住的老宅,伙伴紛紛制止,他這么說:
我必須抓到“它”!我不知道你們怎么想,但是對于我而言,不希望再有任何小孩像喬治一樣失蹤了。我每次走進家門,看到喬治空空的房間,空空的床以及那些丑陋的玩具……(一度哽咽)
所以,對于我來說,走進自己家的門比走進這扇門(“它”的老宅)需要更大的勇氣!
所以,千萬別被目前網絡其他捕風捉影的文章欺騙,把《小丑回魂》當作恐怖片,可能是對它最大的誤解。
它要呈現的恐懼,絕不只是可量化的驚聲尖叫,而是通過一個“千變萬化”的小丑,釣出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最深層的恐懼。
它強大,無處不在。
我們更要曝光它,直面它,攻破它。
這種從人性出發,又實實在在傳遞出當下社會各階級成長壓力的雄心 ,才是《小丑回魂》成為爆款的最大原因。
圖為“失敗者俱樂部”成員合影
在過去,作為西方恐怖片的一大經典形象,甚至衍生出一個名詞——小丑恐懼癥。
我們為什么一看到小丑就毛骨悚然,一大原因,就是摸不透它面具之下的真實表情。
它是悲傷還是高興,它是憂郁還是憤怒,這一切,都被掩埋在擦了白粉和紅色的滑稽“大笑”里。
約翰尼·德普就坦言最怕小丑,“由于小丑臉上用油彩畫的微笑,我不知道他們是感到幸福還是要咬我的臉。”
近年來,美國一系列恐怖事件,罪犯犯罪時,也常常戴著小丑面目。
“小丑”正成為全美,乃至全球夢魘。
從這個角度上說,《小丑回魂》的出現,既傳遞了我們對這幅面具的焦慮,同時也因為扒出假面里的秘密,起到治愈作用。
知乎曾有過帖子,《你為什么喜歡看恐怖片,恐怖片的吸引力在哪里》。
用戶@郭威引用過《午夜兇鈴》作者鈴木光司一段話(沒找到原處,但對觀點雙手贊同)。
在現在的社會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由于未知而產生的恐懼逐步消退,但這是不正常的,恐懼作為人類的正常感情之一,麻木掉的話是不會對人的正常生活有正面影響。
這也是我隔一段時間,就想看一部恐怖片的原因。
于我看來,恐怖片的恐怖,其實是醒腦劑,通過不那么舒適的尖叫,刺醒你更纖細的感受和對未知的敬畏。
當恐懼被說(描述)出來,恐懼也就不再那么駭人。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懼。
那些晦暗不清,不能提及的。
好比今天,當國外電影正試圖以恐怖片去探討如何正確面對童年陰影,我們卻依然因為不能有鬼,成群結隊地拍一堆下三濫軟色情恐怖片。
《恐怖游泳館》《枕邊鬼影》《筆仙魔咒》
這難道不更讓人害怕?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