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移。
? ? ? ?文言里有幾種語序,和現代漢語里的相應句式的語序如果有所不同時,翻譯中要將文言語序移位。
(一) 主謂倒裝。如:
? ? ?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 ? ? ?(2)稱心快意,幾家能彀?(《與妻書》)譯文:有幾家能夠稱心快意地過日子呢?
(二) 賓語前置。
? ? ? ?(1) 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如:
? ? ? ?A.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文:沒有這種人,我同誰在一起呢?
? ? ? ?B.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大王來帶著什么(東西)?
? ? ? ?(2) 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如:
? ? ?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譯文:古時的人沒有欺騙我。
? ? ? ?B.莫我肯顧。(《詩經·碩鼠》)譯文:沒有人肯照顧我。
? ? ? ?(3) 用助詞“之” 、“是”等置于前置的賓語和謂語之間。如:
? ? ? ?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有什么用處呢?
? ? ? ?B.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冉求,這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
? ? ? ?(4) 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如:
? ? ? ?A.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譯文:國家用什么來救濟(百姓)呢?
? ? ? ?B.是以見放。(《屈原列傳》)譯文:因為這個被放逐。
? ? ? ?(三) 定語后置。如:
? ? ? ?(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明確:“高”修飾“廟堂”,即“高廟堂”;“遠” 修飾“江湖”,即“遠江湖”。)
? ? ? ?(2)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明確:“鏗然有聲”為定語,修飾中心語“石”)
? ? ? ?(四) 介賓短語狀語后置。如:
? ? ? ?(1)天下可運于掌。(《齊桓晉文之事》)(明確:“于掌”是“運”的狀語)
? ? ? ?(2)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明確:“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介賓短語做“飾”的狀語。譯文:(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
? ? ?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幾種句子成分的特殊順序是文言文固定說法,并非是什么倒裝句,只是為了便于記憶,學會用現代漢語的語序來翻譯,才將它當作理科公式一樣,利用它來獲取新知識罷了。
八、補。
? ? ?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組成成分,經常省略,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如:
? ? ? ?(1)(蛇)觸草木,(草木)盡死。(《捕蛇者說》)(省主語)
? ? ? ?(2)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省謂語動詞)
? ? ? ?(3)權起更衣,肅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戰》)(省賓語)
? ? ? ?(4)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赤壁之戰》)(省介詞)
? ? ? ?(5) 蟹六(條)跪而二(只)螯。(《勸學》)(省量詞)
? ? ? ?總之,古文今譯,要遵照“信”、“達”、“雅”的原則。即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至于暢達、優美,那是更高的要求。要盡量口語化、規范化,在符合現代漢語語法和語音習慣的基礎之上,正確理解文意,了解原文作者寫作的主旨和感情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