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看到《呼蘭河傳》,恕我無知,真以為是講帝王將相、大氣磅礴的一本書。
之前也斷斷續續看過幾本蕭紅的書,但是對于這個女作家的生平卻知之甚少,就連就僅有的讀過的幾本書,也只是在腦海里保留一個模糊的印象。
剛開始看這本書,坦白講是有些失望的。沒有精彩的開頭,沒有一開始就引人入勝的懸疑,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近似白描的手法,客觀冷靜的刻畫著這座遙遠北方寂寞荒涼的小鎮,一個不被多少人所知又太容易被遺忘的存在。手法克制,情感亦冷靜而內斂。
這樣的一座小城,總共沒幾條像樣的街道,人們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活、繁衍,經歷悲喜離別,一代又一代。生活似乎看不到太多的希望和改變,但是又不至于絕望。每個人都在這里自然地生,自然地離開,探究每個人重要或不重要似乎很可笑。“死了也就死了,活著也就活著,順著自然的順序,沒有什么大不了的”,蕭紅幾乎過于無情地寫道。然而語氣的冷漠清淡,實則是內心的悲憫和感傷。快樂么?沒想過;幸福么?沒想過;生命有意義么?沒想過;人生是否該有更好的生活,別樣的追求?沒想過。與其說是沒想過,不如說是不敢想,生命的負重已經快要把人壓垮,貧瘠的生活讓人不敢再做太多的奢望。但是美好和幸福,是每個人心底最樸實的向往啊,即便我身在低處,一身塵埃,卻依然阻擋不住想要陽光灑在身上的憧憬。人活著,不只是為了吃飯穿衣,更不是死了就完了。人們雖這樣說,卻未必真的這樣想。
與大城市里的小人物不一樣,小城里的人如果說自己孤獨是會被人嘲笑的,好像土的貧窮的連孤獨的權利都沒有了,為著這份表達孤獨權利的喪失,小城的孤獨也許更加沉重,因為空間太過狹小,無法釋放那么多的孤獨。他們絕非沒有任何精神追求,只是為著物質的過度的貧乏,他們甚至不敢流露出內心對精神的期盼,他們嘴里說著的永遠是今年的播種來年的收成,但其實字字句句里都包含著某種無法言說的無奈、悲苦、愛憐,他們接近大地,對著天空訴說心事,他們比對著霓虹燈傷懷的都市人更真實更像個詩人。
所以,蕭紅才會在文中描寫一家開粉房的人家時寫:“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以為得意。不得意怎么樣?人生是否苦多樂少。”好似含著眼淚在笑,用盡生命在唱歌,如一朵紅花開在了墻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
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們實實在在的感得到寒涼就在他們的身上,他們想擊退了寒涼,因此而來了悲哀。逆來的,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小團圓媳婦,便是這樣一個任人欺壓,無力主宰自己命運的縮影。
所以蕭紅,一遍遍地,近乎固執地訴說,我家是荒涼的。
就算馮歪嘴子,老實本分,卻不能守護住自己僅有的想要的卑微的幸福。妻子走后,他獨立撫養兩個幼小的孩子,內心縱有再多的痛徹和凄苦,卻也無人能訴說,自己全部一力承擔。始終,不都是要咬著牙往前過么。留給我們,一個堅強的背影。
就算有點兒希望,有點兒奔頭,就值得用力地活著啊。
一如小城,一如小城里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