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概念:
元認知能力很重要。它幾乎影響一個人的整個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通過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提高這個能力呢?
1. 坐享
這種刻意訓練方式非常簡單:
找個計時器,定時 15 分鐘以上(以后再慢慢加長);
找一個舒服的姿勢(起初不一定要用不習慣的“正確姿勢”,但最好“挺直脊背”);
閉眼(有人即便睜眼也能做到);
緩慢均勻地呼吸(不一定要刻意控制);
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呼吸上(別在乎自己走神了,發現自己走神就再回來)。
根據BBC和Hubbub的聯合調查,最有助于休息的活動前三名分別是:
閱讀
親近大自然
獨處
現在,已有科學證據表明,坐享這種刻意訓練,可以直接增大訓練者的大腦皮層表面積。大腦皮層表面有很多褶皺(也叫“溝回”),大腦皮層表面積增加其實就是溝回增多的結果。
實際上,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刻意訓練方式,只不過是最近幾年開始有完整的科學研究結果可以用來清楚地解釋它的作用與機理,于是,我們可以在不涉及宗教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采用這種樸素的刻意訓練方式,一種簡單、樸素、有效的“大腦體操”。
2. 興趣
雖然每個人的興趣不同,但是,每個人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之時,很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最近幾年冒出來一個時髦的英文詞,Flow,說的就是這種狀態)。
全神貫注是另外一種刻意訓練元認知能力的有效方法——很違背直覺的有效方法:
通過進入全神貫注狀態而使元認知能力徹底放松……
3. 反思
所謂“日三省身”,并不是圣人才應該有的習慣——這幾乎是刻意訓練元認知能力的最高效手段。所以,這應該是人人天天都要做的事情。
每天花上十分鐘左右,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結果,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沒有邏輯謬誤?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從何而來?又緣何走了那么個思路?有沒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結果?琢磨一下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琢磨一下那些影響因素究竟有沒有根基,有沒有道理?
關于反思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記錄。
思考與行動:
坐享,也稱作冥想。
在學習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公開課的時候接觸到冥想,了解了冥想可以帶來的好處,但是沒有系統地了解背后的原理。在嘗試練習冥想的過程中,有幾次直接睡著,我一度還以為就是要達到這種效果,幫助休息......-_-#
就像課程里說的那樣,耐心非常重要。對于一切刻意練習,都要抱有極大的耐心。
關于興趣愛好,我還是挺欣慰的。因為我有很多興趣愛好,可以用來主動鍛煉元認知能力。看書,運動,聽音樂,經常沉浸其中,忘記時間。
如何才能把思考未來,自省反思徹底當作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好像是刷牙那樣,不做不行的事情?
這是我當下和未來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首先要記錄,記錄波動比較大的情緒、記錄想不通的問題、記錄思考的過程和細節,之后反復打磨和修正,不斷磨練元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