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有在關系中,才能存在。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比一個人愿意將真心交付于你比這更珍貴的了。
在關系中,被看見
想一下我們的社交圈子,想一下打開微信朋友圈后你的感受是什么,想一下他們與你的關系如何?
你會發現,圈子里的人會跟你有關系:婚姻關系、家庭關系、工作關系、朋友關系。似乎關系有了,但還不夠,因為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感。那怎么可以獲得存在感?很可能是:我們的感受,在關系中,渴望被對方看見。如果我們的感受沒有被對方看見,那關系就不算開始,只是自己在和自己想象中的人打交道。
我一個朋友的姐姐在短短一個月內得過重度抑郁癥,在醫院確診危險指數極高。她有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自己的感受沒有被家人看到,沒有被朋友看到,然后他們還以為我過得很好,一直將他們的感受強加給我。”
后來很慶幸,有一個男生看見了她,他很投入很專注地傾聽她的感受,那段時間她只要跟他說話,見面,心情就會很開心,感覺自己就是他的世界。三個月后他們結婚了,她的抑郁癥也隨之不見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他看見了她的感受,想要跟她的感受在一起,然后讓她感覺被重視。關系中的相互理解,彼此感受的被看見,這段關系就通了,這段關系才有意義。我們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創傷”,而其中“被忽視”的創傷,最直接關系到了我們對自己的存在的感覺。
擁有關系,以及在關系中,被看見是我們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
關系也需要“去看見”
同時,我們除了需要被看見,也需要“去看見”。只有“被看見”,沒有“去看見”,關系是不存在的。關系,一定是相互的,彼此能量自由流動的過程。
我們一生中有很多的關系,而婚姻關系,是最能讓我們獲得存在感的途徑。因為在婚姻關系,這種存在感,是不可替代的——我們能獲得一種“我的眼里只有你”的感覺。
但有些人面對這種關系卻有著“存在性焦慮”,而這也是我們應對社會壓力時經常會采取的措施。
一男主帶女主見了自己的母親,女主和男主家人越來越親密。男主在感覺“別人闖入自己的生活”以后,選擇了分手。男主說,“這(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太難了,太難了。”
自由的生活固然好,但自由的代價是,我們永遠都是nobody。而Nobody的結果就是沒有人認識我,我是不存在的。但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尋成為somebody,于是,我們很努力的想要在事業上、財富上、名望上取得成就,成為不可替代,成為萬眾矚目。
那為什么跟一個人建立親密關系我們辦不到呢?因為關系,麻煩又復雜,需要一輩子投入,無窮無盡,而且一點也不高大上。因而,我們總喜歡找捷徑。而尋找捷徑,那就追求外在的——成功、財富、名望,成為萬眾矚目。只是,當你被一個人深深的看見,便不會去追尋萬眾的矚目。因為不被看見,所以,希望被全世界看見。
不批評,不評價,去理解
而大部分人在最后,都會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姻,就像縫衣服。我們每個人,都像一件充滿破洞的衣服。而高質量的婚姻關系,可以將我們的破洞,縫補起來,成為一件,完整的衣服。
那我們又如何獲得高質量婚姻,把破洞不堪的衣服,縫補起來,從而完成自我實現的過程呢?答案就是:走向親密。而突破親密障礙,最重要的,就是不批評、不評價。不批評、不評價,讓人感覺到,即便暴露了內在的黑暗面,也沒有關系。
我曾經跟我男朋友吵架,幾乎要分手。那個時候,我像瘋子一樣不斷地指責他做過的一些小的錯事(其實根本不足為一提,但那時候就覺得他什么價值都沒有,什么都不是)。夜里在小區,走路的行人多,似乎全世界都聽到我的歇斯底里。而他沒有跟著我發瘋,他一直想抱著我讓我安靜下來,我一直拒絕。這樣鬧了四十多分鐘,我就說我先回去了,以后再說。他說好。之后的兩天,他會發信息問我怎么樣啦,心情好些了么。后來我也確實意識到,雖然他有錯,但我表現得太過火了。即使我把內在最黑暗、最不堪的一面表現出來,他看見了,但并沒有批評或者給出負面評價。相反,我被理解了。黑暗便見了光,便不再黑暗。
我們有一句老話說,“跟誰結婚,不是結啊。跟誰結婚,都一樣。”
這句話,有了新的意義,那就是,無論你跟誰結婚,你的傷口,都在那。如果我們在關系中,一遇見問題,就選擇逃避,或離開,那不管談多少次戀愛,都只是在舊傷中不斷輪回。
從匱乏的人,成為完整的人,這是終身需要面對的問題。
我們最最深層次的匱乏、傷痛,只有在最最親密的關系中——比如婚姻,才能暴露出來。
當我們被療愈了,就是從匱乏的人,成長為完整的人。
在關系中,成長為完整的人,就是婚姻關系中的,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