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2 華杉
止定靜安慮得,定,是志有定向。志分兩個層次,志向和意志。志向是我要做什么事,意志是我要做什么人。志有定向,則知止,止于至善。志向有定向,是最后得到成功。意志能知止,是時刻得到自己的本心。
【問:“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則不為向時之紛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則不擾而靜,靜而不妄動則安,安則一心一意只在此處,千思萬想務求必得此至善,是能慮而得矣。如此說是否?”
先生曰:“大略亦是。”】
陸澄問:“明白至善是人的本性,而本性就在自己心中,我的本心就是至善所在,這樣就不會向外去探求至善,意志就確定了。意志確定,內心就平靜。內心平靜,就不會妄動,就心安了。心安了,就一心一意只關注至善,千思萬想,一定要求得至善,這樣便是能思慮而有所得了。這樣理解對嗎?”
王陽明說:“大體上不錯。”
陸澄所問,還是《大學》頭兩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第一句,前面講了,是三綱八目的三綱;后一句,是止定靜安慮得;這都是《大學》的核心內容。
止于至善。朱熹注:“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這學習進步,不能講永無止境,永無止境,就只得個與時俱進,沒目標,沒標準了。要有一個止境,這個止境,就是止于至善。至善,是事理當然之極,是本質,是最佳狀態、最佳水平。
張居正打了個比方,他說至善就比如回家的一般,必要走到家里才住,這才是學之成處。
陸澄講學習王陽明心學的心得,至善就是回復本心。借用張居正的話,本心就是自己家了。
止定靜安慮得,朱熹注:“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慮,謂慮事精詳。得,謂得其所止。”
這一段,張居正說得特別清楚:
止,是止于至善的止字。定,是志有定向。人若先曉得那所當止的去處,其志便有定向,無所疑惑,所以說知止而后有定。
靜,是心不亂動,所向既定,心里便自有個主張,不亂動了,所以說定而后能靜。
定,是安穩的意思,心里既不亂動,自然隨處而安,凡物都動搖他不得,所以說靜而后能安。
慮,是處事精詳,心里既是安閑,則遇事之來,便能仔細思量,不忙不錯,所以說安而后能慮。
得,是得其所止,既能處事精詳,則事事自然停當,凡明德、新民,都得了所當止的至善,所以說慮而后能得。
張居正的解,和陸澄的體會,分兩個層次來學習,一個偏向于做事,一個偏向于修心,都是要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志有定向,這個“志”,又分兩個層次,一個志向,一個是意志。
志向,是知道自己要干啥,比如任正非,他知道自己要干啥,他就不會去干房地產,不會哪賺錢往哪去,這就叫知止,有邊界,有方向,一直朝前走,止定靜安慮得,最后他就有所得,大有所得。
意志呢,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人,在志向之上,又高了一個層次。富而知書禮易,安貧樂道難,就是意志安不安,靜不靜。不是堅定,是安靜。
堅定,是感覺你還要用力去把它把捉住,安靜,真正生知安行,不為外物所搖移。
講志向,志有定向,是得到最后的成功;講意志,意志能知止,是時刻得到自己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