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宋老師
講真,我是一個非常敏感、同時又很容易焦慮的人。面對一些“不好”的事情,我經常會用一些負面的思維方式去解讀,從而讓心情持續低落。
很多時候,我慶幸自己學了心理學專業。因為通過學習心理學的知識,讓我對自己身上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有了更好的覺知。同時,我也會運用所學的心理學知識,讓自己更快的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今天和大家要分享的就是:心理咨詢當中認知療法代表人物阿倫.貝克所提出的——六種常見的“自動負性思維”以及相關的應對策略。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六種很容易瞬間瓦解掉好心情的思維方式:
1.任意推斷
定義:擁有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容易不顧事實依據,首先想到最糟糕的情況,或者是對事情做出“災難化”的預測。
舉例:我的本科畢業證書,因為不小心和一層塑料紙黏在了一起,導致證書上面的字跡有些模糊。每當看到自己的畢業證書的時候,我的心里都會感覺非常難受。
我經常擔心有人在看到我的畢業證書的時候,會帶著懷疑的眼神說:“感覺你的畢業證書就像是一張假證。”有時候,我甚至會沉浸在這種負面的思維當中無法自拔,心情長時間處在低谷之中。
我甚至會想,辛辛苦苦念了四年的大學,就好像是白念了一樣,因為畢業證書看起來像假的。
然而,這種負面的思維方式屬于一種典型的“任意推斷”,經不起細細推敲。其實,就算真的有人懷疑畢業證書的真偽,只要到教育部的網上平臺去查詢一下,就知道這張畢業證書不是假的了。何必整天處于惶惶不安之中?
2.過度推斷
定義: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以偏概全”。
舉例:如果我給一個人發了短信或微信,對方沒有發生回復我,這時我就很容易開始胡思亂想。
如果是給領導發送短信,領導沒有發上回復,我就會想,“是不是某項工作做的不好得罪領導了”。如果是給朋友發送短信,對方沒有馬上回復,我就會開始擔心,“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事情,讓朋友生氣了。”
3.選擇性概括
定義:僅僅根據某個細節得出整體性的結論,而忽略掉背景中的其他重要信息。
舉例:最近,有一個機構讓我幫忙錄制一節心理學的公益課程。課程大概15分鐘左右,需要一口氣說完。錄完第一遍,我感覺效果不錯。但是回聽了一遍,卻發現里面有一個口誤。
于是,我決定重新錄制一遍,結果連續錄制了五六遍,總體效果都不如第一遍。由于對方要的比較緊,我就戰戰兢兢的把第一遍的課程錄音發給了對方。同時心里想道,這肯定是非常失敗的一次的網絡課程,因為錄音里面竟然出現了一個明顯的錯誤。
然而事實證明,是我犯了“選擇性概括”的錯誤。這次公益課程聽眾反饋很好,也就是說聽眾并沒有像我一樣,因為一個小小的口誤而否定掉整個課程。
4.夸大失誤
定義:任意夸大自己的失誤和缺陷,深陷消極情緒當中不能自拔。
舉例:我自己經常會因為自己一時興起而說出來的某句話,而后悔上半天。
真是應了那句話:一句話還沒說出來之前,你是這句話的主人。一句話說出來之后,你就變成了這句話的奴隸。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話,都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在很多情境下,我總是反應過度、過于患得患失。
在很多時候,對方可能早已忘記了我所說的這句話,但我還是會長時間沉浸在一股“焦慮加后悔”的情緒中不能自拔,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夸大失誤”。
5.兩極思維
定義:將事情看成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
舉例:每次寫完一篇文章之后,我會向不同的平臺去投稿。同時,我在內心深處經常遵循著這樣一種邏輯——如果這篇文章沒有被我所欣賞的平臺給錄用,我就會覺得這篇文章一文不值,再也不想去多看一眼。
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兩極”思維。有一次,我在微信上收到一個加好友的請求,對方是一家比較大的圖書出版公司的編輯。仔細溝通下來才知道,這位編輯看到了我在訂閱號上寫的一篇文章,感覺不錯,所以想問問我有沒有進一步出書的打算。
然而,這篇文章在我之前投稿的過程中,曾被不少的平臺多拒絕過,所以也被我給打入了“冷宮”,差點沒刪掉。沒想到,這篇文章竟然吸引了圖書編輯的眼光。看來“兩極思維”害人不淺啊。
6.個人化歸因
定義:即認為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是自己造成的,因此而感到內疚或自責。
舉例:在辦公室里,如果有哪名同事心情不太好或者是不太愿意搭理我,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自己犯了什么錯誤,讓對方不高興了?
在家里也是,因為是和老人住在一起,如果岳父岳母心情不好,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對,讓老兩口生氣了?這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個人化歸因”。
上面詳細探討了六種常見的自動復性思維,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些應對策略,方法主要有三個:
1.識別自動負性思維
通常來說,覺知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如果你被上面提到的這些自動負性思維所困擾,第一步就是要識別問題,并且將這些破壞好心情的“兇手”給揪出來。
如果無法識別這些自動負性思維,那么就很容易深陷消極情緒的漩渦中無法自拔,任由這些自動負性思維所擺布,心情長時間都處于低迷的狀態。
2.進行真實性檢驗
第一步就像是把影響我們的這些負性思維給“曝光”。第二步,我們就要對這些“兇手”進行嚴格的審問。這個時候,我們擁有的最有利的武器就是——對這些自動負性想法進行真實性的檢驗。
只要以事實為依據和這些自動負性想法進行辯論,你就會發現:絕大部分的自動復性思維都是站不住腳的,我們所擔心的99%的事情都是不可能發生的。
比如說,在開頭我的那個例子中,“畢業證書上的字跡模糊不清”并不等于“大學白念了”,因為有太多的事實證據可以證明我是讀過大學的;再比如說,在錄制語音課程時出現了一個小小的口誤,也并不能說明整個課程都很失敗,因為事實證明課程還是非常受歡迎的等等。
3.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如果無論如何,你都無法停止大腦中這些不停運轉的自動負性想法該怎么辦?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借助心理咨詢中的“森田療法”來指導自己擺脫這種反反復復的卻又無法停止的思考活動。
“森田療法”可以被總結為八個字: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所謂“順其自然”,就是指清醒的意識到,我們的情緒通常都有一個開始、高峰和衰退的過程。如果努力和這些思維相抗衡,就像是拼命告訴自己不要在腦海中去想一頭白色的北極熊一樣,是徒勞無益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全然接納這些負面想法和情緒的存在,不和其做無謂的抗爭。
所謂“為所當為”,就是指不要受消極情緒控制,此時此刻你應該干什么,那就去干什么。
如果到了該去運動的時間了,那么你就去運動。如果到了該去讀書的時間了,那么你就去讀書。
即使你此刻心情不好,不想去做這些事情,只想躺在床上胡思亂想,你也要堅持去做這些事情。因為只有通過去做這些具體的事情,你的注意力才可以得到轉移,心情也才會一點點得到恢復。
如果能夠做到以上三點,你就會發現,那些負面的思維方式和消極的情緒就會慢慢消逝而去。更重要的是,你會發現,幸福的主動權其實一直都掌握在自己的手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