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我推著我的兒子在院子里遛彎,院中的小公園里聚集了大大小小的娃,七八個這樣,但是我數了數發現包括我之內只有三個孩子是媽媽帶著的,不然就是奶奶、外婆或者保姆。有一件事情讓我很迷惑,這些媽媽生下孩子后都不帶孩子嗎?而且據我所知,有些孩子的家庭是非常有條件讓媽媽帶的,因為家里并不缺錢,難道賺錢比養孩子還要重要嗎?
? ? ? ? 最近正在看武志紅的心理課程,其中講到他的故事。他的小時候家里非常貧窮,爸爸媽媽生了包括他三個孩子,但是家里和爺爺奶奶的關系并不好,如果把小孩放到爺爺奶奶那邊養小孩是會受苦的,武志紅的母親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吃不飽穿不暖還經常哭了沒人管,于是她決定自己一個人帶孩子。這樣的情況在當時那個村里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武志紅的母親也是一個青壯年,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做,別人會覺得是極大的浪費或是認為她的母親極其懶惰。但是就是這樣他的母親頂著精神壓力,父親也頂著著巨大體力勞動。這樣的決定和做法給他們家做出雙重影響,第一就是武志紅的家里很窮而且窮了很長的時間,第二就是給武志紅建立了基本的安全感,這給他日后的發展打下了一個很好很關鍵的基礎。
? ? ? ?曾經我看過一本關于猶太人的教育的書,里面講到猶太人的女人的學歷普遍也是比較高的,但是很多猶太女人在成家之后卻選擇了成為全職太太、全職媽媽,因為在猶太人普遍的理念看來,孩子的教育比工作更加重要。甚至猶太人有說過類似“一歲的孩子就是國王”的話。當時我還覺得這有點不太可能,直到我的一個長者去了以色列旅游,發現真的是這樣,以色列的家庭一般都會有喝多孩子,但是幾乎在街上看不到保姆,都是爸爸媽媽帶著孩子,然后大孩子帶著小孩子,安安靜靜沒有打鬧沒有喧嘩。
? ? ? ?心理學現在都普遍認為如果你想把孩子養好,媽媽基本要陪伴孩子到三歲,就是在三歲以前不要和孩子有兩周以上的重大分離(摘自武志紅的心理課)。在沒有生出孩子的時候,我會覺得養孩子到三歲是一個很漫長的歲月,但是在實際帶孩子的過程發現,驚喜大于付出,收獲大于給予。當你能夠很好滿足他了以后,他向你開心地笑,那種幸福無以言表。
? ? ? ?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里說:當一個生命帶著極大的愛和信任降臨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見——被父母看見真實的自己。他期待的是父母,而不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如果你愿意陪伴、愛他,哪怕是粗茶淡飯哪怕是簡衣陋室,那么他也會覺得自己天下最幸福的人。所以親愛的母親,你愿意放慢自己發展的腳步,去和孩子一同成長嗎,就像牽著一個蝸牛去散步一樣,帶著你的孩子去重新感受世界。我想只要愿意你會發現放下的不是犧牲而是收獲。
?=>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