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詞“K12教育”
“雙減”下,讓“K12教育”成為熱詞。不少培訓機構面臨轉型的必要和倒閉的風險,卻讓孩子們從繁重的課外補習之中脫離出來,可以稍微地緩一口氣。同時,家長們減少了在孩子學習教育上的一大筆支出,因為有很多家長自己省吃儉用都要送孩子上補習班,給自己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
從學生學習壓力和家長經濟負擔這兩點來看,“雙減”政策起到了非常積極正面的作用,同時孩子們的空余時間更多了,家長們都逐漸從“培訓班節奏”里解放出來,不再整天忙著補課、寫作業,而是帶孩子一起去公園、去郊外,過了一個美好愉悅的假期或是有更多時間發展孩子的興趣,紛紛報上了美術班、舞蹈班、書法班、足球班等。根據相關4980份問卷調研顯示,義務教育階段家長占比82.2%
最關心“雙減”政策實施情況的群體是1-3年級學生家長。并且超過四分之三的家長希望學校在課后服務中除了提供“老師答疑、輔導作業”之外,還能提供“社團及興趣小組活動”、“體育、藝術等文體活動”以及“科普活動”等。
83%的家長則是鼓勵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孩子年齡段不同,家長最想給孩子安排的課余活動不盡相同,但是“K12”階段超過70%的家長卻還是希望培養孩子興趣和游玩拓展視野。
數據研究表明
“雙減”后素質教育將迎來政策紅利期。數據研究表明,按相對中性的增速13%進行預估,2022年,我國素質教育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5329.5億元。多家大型校外培訓機構已集體變更經營范圍,新增了藝術、繪本、科技類培訓、學生校外托管等非學科類培訓內容。
例如,某教育機構發布全新產品體系,包括書法指導、劇作賞析、戶外鍛煉等;有的機構則升級啟動素質成長中心,著重于藝術創作、家庭教育等板塊;還有的培訓機構把重點放在美育上,涵蓋誦讀與表演、故事與演講等文學素養類課程。
機構已響應教育號召紛紛轉型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但素質教育是長期涵養的過程,短時間內很難見成效,這就需要家長們合力并行。家長們則應該從自身的“雞娃”模式首先改變,首先,在小學階段,多嘗試并盡可能培養孩子的終身愛好。一個人如果有一個能夠長期堅持的愛好可以受益終身。而且眾所周知年紀越小,試錯成本越低。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選1-2個孩子感興趣的愛好去培養。在這個階段,只要孩子表現出一定的興趣,就鼓勵孩子多嘗試,并且找到專業的人士加以引導,說不定后面就會發展成自己的愛好。
其次,注重提高閱讀和學習的能力。“學習”一詞最早處于《禮記.月令》是指通過閱讀、聽講、觀察、思考、研究、實踐等環節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在當今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想要適應這個社會,快速學習就是一個人的必備技能了。而閱讀就是能夠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最大價值的一件事情。實踐證明,經常閱讀的孩子專注力,思考力和學習的能力都不會太差。
最后,培養終身成長、終身學習的思維。記錄片《Becoming Warrent Buffett》(成為沃倫·巴菲特)陳述了一個事實:“一個人一生如果想要獲得過人的成就,注定與讀書和終身學習形影不離。每一種事物、每一個行業要想不被世界淘汰,你都必須終身學習。最終讓孩子明白,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考大學,學習是一生都需要做的功課。讓終身學習成為孩子的習慣,不管政策如何變化,終身學習的信念和培養終身愛好是不變的。以不變應萬變才是絕對的真理。總結素質教育,是教育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能夠發現孩子的興趣點,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但如果我們用功利化的思想去看待這件事情,用“考試”、“升學”等跟素質教育做捆綁,那就與素質教育最初的理念相悖。
教育的功能是喚醒,不是定型定性,我們應該更多尊重孩子的想法,重在引導。當然我們更相信,我們的教育正在向越來越理性的方向發展,也會逐步回歸到教育的本質中,未來學生的課后興趣生活將迎來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