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讀書筆記20160614

我們經常會帶著點怒氣和煩躁的問別人:“你到底在說什么?”或者是“你到底想說什么?”出現這種原因是因為說話的人沒有很好的圍繞要說的主題來開展,也就是沒有明晰“什么是論題”。論題是關于一個主題的界定。另外一個更加致命的問題是,即便談話的內容一直圍繞著主題展開,我們也會煩惱“你的觀點是什么?”

1.思維的兩種風格:海綿,吸收,知識儲備,相對被動;淘金,篩選,知識互動,主動提問

2.論題,結論

3.理由:如果我們僅僅是評價作者的結論,而不分析作者的推理,我們就會傾向于固守自己已有的觀點,并迅速接受那些與自己看法相同的結論。

4.那些詞有歧義?(關鍵字)對詞的定義不同,先找出關鍵字,去提問。E.g.,對于“憂慮”這個詞語,有三種不同的定義方法:


在很多說理論證中,不能從字典中找到合適的定義,而上下文語境又不能讓意思變得清晰。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發(fā)現這個詞可能存在的其它含義,那就是盡量在腦海中想象這個詞所代表的具體景象,如果想象不出來,那就需要通過提問來弄明白。

5.假設:一種沒有明確表述的信念,這種信念支持作者表述的推理。應當把確定價值觀假設變成一種習慣。1)價值觀是人們認為值得為之努力、卻沒有明確表述的觀念。這些觀念為行為設立了標準,并通過這些標準來衡量行為的質量。價值觀假設: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價值觀假設是一種內隱的偏向,它代表著某種價值觀勝過另一種價值觀。尋找價值觀假設的一個良好開端是檢查作者的背景。2)描述性假設,關于世界是什么樣子,或者將來是什么樣子的未闡明的觀點。

6.謬誤:推理中的欺騙手段,作者可能利用這個欺騙手段來說服你采納他的結論。E.g.人身攻擊謬誤:人身攻擊謬誤&亂扣帽子謬誤


7.證據可信度:支持一項聲明的證據數量越多、質量越好,我們就越相信這項聲明。證據是什么,你怎么知道是真的,為什么相信,是真的嗎,能證明嗎?主要證據類型:直覺(很多情況下是有效的,是有經驗依據的,只是很難顯性的表達出來)、個人經歷(僅僅根據群體中少數幾個人的經歷就得出關于整個群體的結論)、典型案例(引起情感共鳴,典型的利用愛屋及烏的心理。)、權威或專家意見(對特定的問題,比多數人了解更多的信息源)、個人觀察、研究報告(樣本必須足夠大才能證明結論或研究具有普遍意義)、類比(用熟悉的事物來解釋不熟悉的,假如一方面相似,則其他方面也有可能相似。費馬大定理就是用這個思路搞出來的。重點是關注兩個事物的相似點與不同點,與話題的關聯性)。

8.統(tǒng)計數據:定義一個平均數有三種不同的方法:1)算術平均數。2)中位數。3)眾數(計算不同數值弧線的次數然后找出出現頻率最高的數值;

9.重要信息遺漏:你遇到的信息幾乎都帶有某種目的。這些信息是被作者有選擇地組織在一起的,組織這些信息的人希望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你的思維。不完整的推理是必然存在的:1)時間和空間所造成的局限性。2)多數人的注意范圍是非常有限的3)提出論證的人所具備的知識往往是不完整的。4)純粹為了欺騙。5)每個人視角不同。

10.什么結論可能是合理的:警惕二元思維(對與錯、非黑即白)。產生多個解決方法會極大提高我們思維的靈活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