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時前,后臺抽風了,現在重發。
最近收到有朋友留言,對財報比較感興趣,不知道如何辨別財報的真假。說實話,有些行業的報表,會計師都不一定能辨別出來。還有種可能,辨別出來也不告訴你,反正你也看不懂。
所以才有了這么一種言論,說A股的財務報表,看看就行了,別那么認真。但這種言論有點極端,剛剛接觸市場、純潔又干凈的小白們,千萬不要被某些別有用心的言論欺騙。
A股最著名欺詐案之一的藍田股份,曾創造了中國農業罕見的“藍田神話”,總資產規模從1996年上市前到2000年末增長了10倍。
次年,劉姝威以一篇600字的短文《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揭穿了藍田股份持續5年的“業績神話”。
2000年藍田的流動比率下降到0.77,凈營運資金下降到負1.27億元。也就是說,一年內藍田難以償還流動債務,并且有1.27億元的短期債務無法償還。
藍田主營業務是做農副水產品的,你說豬啊羊啊還可以清點一下,水里的甲魚,根本無法盤點,藍田說有一億只就是一億只,你要不信,可以撈起來數數。
第二年呢,發瘟都死掉了,尸體爛水里了,誰知道?業績虧。第三年,我們治好了,魚又下仔了,又是一億了,業績再次好到爆表。
劉姝威扒皮用的最主要手段就是進行同行業對比,這也是投資的基本邏輯,不能脫離常識太多。把它和同行業的武昌魚一對比,問題顯而易見。
當時藍田的魚鴨養殖每畝產值高達3萬元,同樣是在湖北養魚,武昌魚則每畝產值不足1000元。后來有說,照藍田那個說法,塘里的魚恐怕是要全站著才行。
其實我覺得老唐說的特別好,財報是用來排除企業的,而不是挑選企業。A股3000多家上市公司,每家公司年報近百頁,總共2億多字,相當于把四大名著讀了67遍,這個工程量非常大。
那我們普通人如何簡單直觀地發現造假端倪呢?
一、遠高于同行業的毛利率
投資者必須牢記一個邏輯是,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每家企業只能取得平均的利潤率,除非有足夠合理的理由,如先進的技術、行業的領頭或壟斷地位等。
如果理由不夠充分,而企業又取得了遠高于同行業的毛利率,那么,財務報告存在造假的可能。
二、納稅申報報表與審計報告數據不一致
稅務等部門保存的企業資料是發掘公司財務造假的一座金礦。但是,這些資料存在一定的爭議性,有些企業可能為了規避或逃避稅收等而向這些部門故意隱瞞公司的真實情況。
但是當差距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對于推斷企業的財務造假便具有了實際意義。但是企業的納稅申報表往往不是公開資料。
三、有隱瞞關聯交易的情形或收入嚴重依賴關聯交易
大量關聯交易的存在使得公司有虛構公司業績或掏空上市公司的可能,因而其業績的堅實度和財報的可信度都隨之降低。
如果一家公司存在未披露的關聯交易,往往不會是信息披露過失那么簡單,背后可能存在更大的問題。
土地房產類的關聯交易有時是利潤騰挪的安全港,因為土地房產不但比較值錢,而且價錢的評估也不容易。
四、可疑的主要股東和管理層股票交易
主要股東和重要管理人員的股票交易有時會有暗示意義。公司業績下滑時,管理層拋售股票不是好兆頭;當公司的公開財報顯示公司業績良好,而主要股東和管理層卻大力減持股票時,那就有財務造假的嫌疑。
五、會計事務所信譽不佳
聲譽意味著可以信賴,會計師事務所的專業能力和行業聲譽,很大程度上是由規模決定的,規模越大,意味著其擁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和專業人才,其市場占有率和行業知名度也相應越高,從而能獲得更高的認可。
六、管理層的誠信不佳
不誠實和不值得信賴的管理人員會使公司的財務報告更宜出現造假的可能性。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核心股東或重要管理人員在過去有嚴重污點或有事實表明其不值得信任,那么,公司財務報告的可信度將隨之降低。
七、更換過會計師事務所或財務總監
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或財務總監也被視為造假的征兆,尤其是頻繁更換或者前后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都名不見經傳的時候。
如果大家對深入研究財報感興趣,丸藝推薦大家去看唐朝的《手把手教你讀財報》,寫得通俗易懂,小白比較好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