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2 星期三 天氣晴
11月22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的第77個學習日。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小理論,叫做“享受獨處”。
一位年輕剛畢業的讀者朋友曾給我留言說,“不久前,我開始了一個人的獨居生活,這讓我感到非常不適應。我總是試圖用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填滿自己的空余時間,我不想一個人待著,因為每每只剩我獨自一人的時候,孤獨感和一種莫名的惶恐就會席卷而來,吞沒我。我為什么無法像有些人一樣享受獨處呢?我該如何適應現在的生活?”
如何在獨處的時候不感到孤獨?在今天的文章里,你會找到一些答案。
與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
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一群被試們先接受了一次電擊,體會那種錐心的疼痛感。他們紛紛表示自己再也不要被這樣電擊了,為此甚至愿意付出高昂的金錢代價。之后,研究者請這些人在一個空曠的房間里,獨自待上15分鐘。在此期間,他們只有兩個選擇:“什么都不做,僅僅與自己的思緒、感受待在一起”或者“選擇主動電擊自己,打發時間”。
結果發現,即便是在那群表示了自己寧愿付錢也不愿意被電擊的人當中,仍然有四分之一的女性和三分之二的男性在這段獨處的時間里至少電擊了自己一次。甚至還有一名被試,在短短的15分鐘里,總共電擊了自己190次。
研究人員們也對實驗結果感到震驚:人們是如此討厭“什么都不做,僅僅是與自己的思緒、感受待在一起”,他們寧愿隨便做些什么逃避與自己的相處,即便是做一些讓自己痛苦的事。這是為什么呢?
精神分析學者們認為,與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溫尼科特指出獨處的能力指的是“一個人與自己融洽相處的能力”,尤其是在沒有外界他人存在的時候,仍能很好地回應內心的沖動與需求的一種能力。如果你物理上一個人,卻通過手機與其它人保持著聯系,這并不是我們在這里討論的獨處。
這種能力尤其指的是,在什么都不干的時候,你僅僅是與自己呆著。當想獲得陪伴但無法從他人處獲得的時候,擁有獨處能力的人是能夠被自己的內心(思想和/或感受等)所陪伴、安撫和慰藉的,且并不感到無聊或空虛,而是自得其樂。
在溫尼科特看來,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志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客觀上的獨處狀態,并不等同也不必然帶來獨處的能力。比如,像留言中提到的,Ta一直獨自生活,但卻總是感到孤獨和不安,這就并不是一種擁有獨處能力的表現,而且長期生活在這種痛苦的獨處中,也未必會磨煉出獨處的能力。
我為什么不會和自己相處?
獨處能力的形成,主要來源于個體在嬰幼兒時期所獲得的“好的獨處體驗”,這指的是,孩子在母親身邊“獨處”,比如,孩子與母親各自忙于手中的事務,期間,母親能夠及時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在成長過程中這種體驗需要被不斷地重復,獨處的能力才隨之形成。
在不斷重復的好的獨處體驗中,人們便能夠借由母親這個“外在客體”逐漸獲得和自己相處的能力,這是因為我們的內在已經有了一個可以安撫自己的“客體”,即一個好的“內在客體”:
一個好的“內在客體”,是存在于我們心中的“好媽媽”(或者說好的照料者)的形象內化形成的,
此外,要能夠和自己相處,還需要一個好的“與內在客體的關系”,即當外在客體不在場時,我們心中的好的內在客體,也能夠回應我們的(情感)需求。
具體而言,當我們還是個嬰孩的時候,母親(或者主要照顧者)若能回應我們的需求,比如,當我們餓的時候給我們哺乳,我們便會對她心懷感激,認為她是“好媽媽”;當她未能回應我們的需求時,我們便會對她充滿仇恨,認為她是“壞媽媽”。
如果母親能夠反復及時地回應我們的需求,使得這種好的體驗不斷被重復,漸漸地,在我們的內心里便會擁有一個“好媽媽”的形象(好的內在客體),并且當母親不在我們的身邊或者當她不能滿足我們需求的時候,我們仍能依靠內心的這個“好媽媽”給予自己所需要的陪伴與安撫(好的與內在客體的關系)。
這讓我們獲得一種“生存的滿足感”——當沒有外界環境或他人給予我們陪伴、安撫或肯定的時候,“好的內在客體與好的關系”的存在,可以給予我們自己所需要的陪伴、安撫和肯定。這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在精神與情感上是自給自足的,在獨處的時候(缺少外在客體的時候)我們便能怡然自得。
相反,在幼年時期沒有獲得足夠多的好的獨處體驗的人,比如,遭遇了照顧者的情感忽視,需求總是得不到回應,Ta便會在獨處(缺少外界他人回應)的時候,很容易感到空虛、惶恐、孤獨。
這是因為,一方面,缺乏好的內在客體以及好的與內在客體的關系,會讓他們始終需要依賴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一旦身邊沒有他人,對于他們而言,就很可能意味著自己的需求會得不到滿足,他們無法被自己的內心所安撫、支持與肯定;另一方面,成年之后的獨處,在某種程度上“再現”了他們幼年時不被回應的痛苦經歷。
我為什么需要這種獨處的能力?
看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覺得,那些未能獲得獨處能力的人,大可以選擇擁抱人群,不必非得要學會獨處。不過,心理學家們卻認為,這種能力給人們帶來的好處,遠不止“獨處時不容易感到孤獨”這么簡單。若是缺乏獨處的能力,你可能會錯失它所帶來的諸多益處。
那么,獨處的能力究竟能給我們帶來哪些益處呢?
[if !supportLists]1.[endif]既不害怕孤獨,也不主動尋求孤獨
正如前面所說,擁有獨處能力的人是內心充實的,他們并不會害怕孤獨。那么,當獨處能讓自己感到充實與愉悅時,我們會不會不斷地主動尋求孤獨,直到把自己與他人完全隔絕開來呢?
不,我們知道,主動尋求孤獨、拒絕與他人的交往,往往是人們的一種自我懲罰,即當人們對自我的存在與價值感到羞恥(覺得自己不配、不值得)的時候,我們才會自我隔離,試圖通過主動尋求孤獨來懲罰自己。
然而,恰恰是那些愛自己、認為自己值得被人所愛的人,才會擁有與自己好好相處的能力。不愛自己的人會在和自己相處時,感受到自己對自己的諸多批判、感到自己對自己的負面感受而坐立不安。那些擁有獨處能力的人,能夠在精神與情感上“自給自足”,同時也樂于保持與他人的聯結、愿意被他人所愛。因此,恰恰是擁有獨處能力的人,不僅不會主動尋求孤獨,還會積極地維護人際關系。
換句話說,擁有獨處的能力,能夠使我們與他人保持一種恰到好處的人際距離,相互聯結又絕對獨立。
2.擁有更“真實的”親密關系
當我們擁有了獨處的能力,也就意味著我們不必完全/過度依賴對方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換句話說,我們便能不再把伴侶當做安撫內心的不安全感,或是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
這一方面,能夠讓我們不再企圖占有對方、消耗對方、控制對方,因為我們擁有了安撫自己、滿足自己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讓我們能夠在關系中去做“真實的”自己,不再患得患失,擔心展現真實可能會失去對方,因為我們的內心是自我認可的,是覺得自己值得被愛的。
[if !supportLists]3.[endif]獲得良好的自我感
擁有獨處能力的人,在獨處的過程中,能夠把時間與精力純粹地用在與自己的思想和/或感受相處上,這使得他們能更坦誠地面對自己、了解自己。
不僅如此,擁有獨處能力的人在遇到危機或困難時,不只會向外尋求支持,也能夠向內獲得肯定。這使得他們能夠從所處的社會環境中跳脫出來,獨立地思考和判斷自己的處境,不會被他人綁架。
而以上這些都有助于人們獲得積極的自我感(我是誰,以及我對此的評價如何)——“我是獨立的、自給自足的,我對此感到欣喜”。
成年之后,我該如何獲得獨處的能力?
如果在幼兒時期,未能獲得足夠充分的“好的獨處體驗”,我們該如何在成年之后重新獲得獨處的能力呢?
首先,你需要讓自己不再“害怕”獨處,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在之后不拒絕“練習”獨處的機會。你可以試著去多了解擁有獨處能力可能給自己帶來的好處,人們之所以陷入對獨處的恐懼之中,往往是因為人們不了解它的益處。
其次,你可以試著給自己制造一些獨處的機會,通過不斷的練習來逐漸獲得一種獨處的能力——就像小時候被不斷重復的“好的獨處體驗”,比如冥想、一個人散步,或是獨自在咖啡廳里什么也不做,而更重要的是,你需要給自己一個如同“好媽媽”那般,能夠及時回應、肯定或安撫自己的存在。
這個存在,可以是一段穩定的親密關系中的伴侶,也可以是通過“引導想象”為自己“創造”出來的。你可以嘗試跟著以下步驟,為自己創造一個這樣的存在:
找一個安全的、不被打擾的空間,讓自己舒服地待著(任何姿勢)。
輕輕閉上眼睛。感受氣息從鼻腔進入,從頭到軀干到四肢,感受所經之處的緊張感,隨著氣體的呼出被帶走(如此三四個回合)。
想象一個地方,在那里,你感到平靜、融洽、安全。
這可能是個你曾經到過的地方,或者你做夢都想去的地方,又或者你只是在哪里見過它。
這個地方是什么顏色的?或者說,都有哪些顏色?
現在,仔細聽這個地方都有哪些聲音?也許,這里安靜得很。
你有沒有聞到什么味道?
你皮膚上有什么感覺?溫度怎么樣?周圍有風嗎?你有觸碰到什么東西嗎?
現在你在的這個令你感到平靜、融洽、安全的地方,你給它取個名字,用一個詞或者一句短語。你可以在任何時候回到這里,這個令你感到平靜、融洽、安全的地方,只要你想起這個詞或者短語。
你可以在這里繼續待上一陣子,享受它帶給你的平靜、融洽和安全。
你可以在任何時候離開這里。當你想要離開的時候,睜開眼睛,環視四周,覺察你所在的環境。
通過創造一個隨時可以去到的(想象中的)“安全的地方”,你能夠讓自己在需要被安撫、慰藉、陪伴的時候,得到及時的“回應”和“滿足”。
最后,在必要的時候,你也要學會自我堅定地拒絕他人的要求,拒絕他人的打擾或過度地參與你的生活。
和自己相處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它非常直接地、在很多方面都影響著我們的生存質量,它讓我們擺脫對他人的絕對依賴,讓我們感到對自己生活的掌控力,讓我們不恐慌。如果你沒有這種能力,我關心你為此遭受的痛苦。也祝福你,或者通過一個好的伴侶,或者通過自己艱苦的練習,能夠最終習得它。
今日電影推薦:《月球》鄧肯·瓊斯導演2009年上映 豆瓣評分8.5
懸疑科幻 孤獨 人生
真正的孤獨是別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而你一直以為你在他們之中。
11月22日讀書心得
走近張愛玲
張愛玲(1920.9.30—1995.9.8),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于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代表作:《金鎖記》、《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小團圓》、《流言》等
作家生平
早年經歷
1924年,張愛玲開始私塾教育,母親與姑姑張茂淵奔赴歐洲游學,張愛玲由姨奶奶看管。
1928年,張愛玲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并開始讀《三國演義》、《西游記》、《七俠五義》等古典名著。
1930年,張瑛改名為張愛玲,同年父母協議離婚,張愛玲仍然隨父親生活。
1931年,張愛玲入讀上海圣瑪利亞女校。
1932年,張愛玲在圣瑪利亞女校校刊上刊載了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這是她在《鳳藻》上發表的第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小說。
1933年,張愛玲在圣瑪利亞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并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
1938年,考取英同倫敦大學.因戰事未能前往。
1939年,改入香港大學文學系。不久,在《西風》月刊上發表她的處女作《天才夢》(散文)
步入文壇
1942年夏,張愛玲與好友炎櫻返回上海,開始了寫作生涯,在《泰晤士報》上寫影評和劇評。在英文《二十世紀》月刊發表《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中國人的宗教》、《洋人看戲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評。
1943年,張愛玲在《紫羅蘭》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該篇文章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此后,張愛玲發表了一系列小說,散文。
1944年9月,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由《雜志》出版,四天后即再版。張愛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壇大放異彩,《雜志》編輯部多次舉行《傳奇》的座談會,張愛玲也出席了一些作家間的社交活動。
1945年1月,話劇《傾城之戀》繼續上演,張愛玲的散文集《流言》由中國科學公司出版,暢銷一時。
1947年,她開始“觸電”,創作了電影劇本《太太萬歲》和《不了情》。上海解放后,她仍然還在創作。
1951年,以“梁京”的筆名發表的艮篇小說《十八春》,被看作是她創作生涯的“回光返照”。
[if !vml]
[endif]
1952年,張愛玲去了香港,供職于美國新聞署的駐港辦事機構,為《今日世界》雜志寫了兩部帶有政治傾向陛的長篇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
1954年,《秧歌》、《赤地之戀》英文版出版,后中文版也問世。張愛玲寄《秧歌》中文版給胡適,后兩人開始通信并結下了友誼。
1958年,張愛玲獲加州韓廷敦哈特福基金會資助半年,在加州專門從事寫作,發表小說《五四遺事》1960年,張愛玲成為美國公民。
1961年,出訪臺灣,結識了臺灣小說家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王幀和等人。
1966年,改寫《十八春》為《半生緣》。
1972年,張愛玲移居洛杉磯,開始了幽居生活。
1976年,張愛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張看》。
1979年,張愛玲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小說《色,戒》。
1995年9月,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公寓內去世,享年七十四歲。生前指定林式同為遺囑執行人。9月19日,遺體在洛杉磯玫瑰崗墓園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等人攜帶出海,撒于太平洋。
小說特點:
張愛玲小說藝術特點:
(1)意象化:一是孤獨文學的意象。如鏡子、月亮等,顯得陳舊而迷茫;二是意象充滿了豐富的象征意味:三是對顏色、聲音等獨特的感覺與強調.充滿了視覺性;四是以具體的意象寫抽象的感情;五是意象具有鮮明的視覺性。
(2)語言感官化:既具有古典小說的根底。又具有市井小說的特點。具有濃郁的《紅樓夢》風格。作品充滿了世俗的華麗與熱鬧。在浮華熱鬧的世俗背景下展示驚心動魄的人性的委頓與失落。張愛玲的小說是“舊小說情調與現代趣味的統一”,華麗、通俗,充滿張力。
(3)意蘊蒼涼:張愛玲的小說在日常生活的庸常中展示精神的不安.在華麗的景致里揭示心靈的夢魘,是亂世中說不完的蒼涼故事。“他們唱歌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傾城之戀》),“日常的一切都有點兒不對”《自己的文章》,“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長滿了虱子。
人物評價: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作者發掘并論證了張愛玲、張天翼、錢鐘書、沈從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學史地位,影響深遠,尤其對張愛玲倍加推崇。張愛玲一直被認為是通俗小說家,在批評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說史中給予張愛玲的篇幅比魯迅的還要多上一倍,他甚至認為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鳳凰網)
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
張愛玲著名散文:《談女人》
亮點一:一針見血的毒舌金句
讓人印象深刻的幾處:
1.對于大多數的女人,"愛"的意思就是"被愛"。
2.如果你不調戲女人,她說你不是一個男人,如果你調戲她,她說你不是一個上等人。
3.男子夸耀他的勝利——女子夸耀她的退避。可是敵方之所以進攻,往往全是她自己招惹出來的。
4.女人不喜歡善良的男子,可是她們拿自己當做神速的感化院,一嫁了人之后,就以為丈夫立刻會變成圣人。
5.唯獨男子有開口求婚的權利——只要這制度一天存在,婚姻就一天不能夠成為公平交易;女人動不動便抬出來說當初她"允許了他的要求",因而在爭吵中占優勢。為了這緣故,女人堅持應由男子求婚。多數的女人非得"做下不對的事",方才快樂。婚姻仿佛不夠"不對"的。
6.你向女人猛然提出一個問句,她的第一個回答大約是正史,第二個就是小說了。
7.女人往往和丈夫苦苦辯論,務必駁倒他,然而向第三者她又引用他的話,當做至理名言。可憐的丈夫……女人與女人交朋友,不像男人與男人那么快,她們有較多的瞞人的事。
8.如果一個女人告訴了你一個秘密,千萬別轉告另一個女人——一定有別的女人告訴過她了。
9.多數的女人說話之前從來不想一想。男人想一想——就不說了!若是她看書從來不看第二遍,因為她"知道里面的情節"了,這樣的女人決不會成為一個好妻子。如果她只圖新鮮,全然不顧及風格與韻致,那么過了些時,她摸清楚了丈夫的個性,他的弱點與怪僻處,她就嫌他沉悶無味,不復愛他了。
10.你的女人建造空中樓閣——如果它們不存在,那全得怪你!叫一個女人說:"我錯了",比男人說全套的急口令還要難些。你疑心你的妻子,她就欺騙你。你不疑心你的妻子,她就疑心你。
[if !supportLists]11.[endif]凡是說"女人怎樣怎樣"的話,多半是俏皮話。單圖俏皮,意義的正確上不免要打個折扣,因為各人有各人的脾氣,如何能夠一概而論?但是比較上女人是可以一概而論的,因為天下人風俗習慣職業環境各不相同,而女人大半總是在戶內持家看孩子,傳統的生活典型既然只有一種,個人的習性雖不同也有限。因此,籠統地說"女人怎樣怎樣",比說"男人怎樣怎樣"要有把握些。
亮點二:客觀渾厚的理性分析
[if !supportLists]1.[endif]女人當初之所以被征服,成為父系宗法社會的奴隸,是因為體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體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何以在物競天擇的過程中不曾為禽獸所屈服呢?可見得單怪別人是不行的。
[if !supportLists]2.[endif]女權社會有一樣好處——女人比男人較富于擇偶的常識,這一點雖然不是什么高深的學問,卻與人類前途的休戚大大有關。男子挑選妻房,純粹以貌取人。面貌體格在優生學上也是不可不講究的。女人擇夫,何嘗不留心到相貌,只是不似男子那么偏頗,同時也注意到智慧健康談吐風度自給的力量等項,相貌倒列在次要。有人說現今社會的癥結全在男子之不會挑揀老婆,以至于兒女沒有家教,子孫每況愈下。那是過甚其詞,可是這一點我們得承認,非得要所有的婚姻全由女子主動,我們才有希望產生一種超人的民族。
[if !supportLists]3.[endif]盡也奇怪,我們想象中的超人永遠是個男人。為什么呢?大約是因為超人的文明是較我們的文明更進一步的造就,而我們的文明是男子的文明。還有一層:超人是純粹理想的結晶,而"超等女人"則不難于實際中求得。在任何文化階段中,女人還是女人。男子偏于某一方面的發展,而女人是最普遍的,基本的,代表四季循環,土地,生老病死,飲食繁殖。女人把人類飛越太空的靈智拴在踏實的根樁上。
[if !supportLists]4.[endif]即在此時此地我們也可以找到完美的女人。完美的男人就稀有,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怎樣的男子可以算做完美。功利主義者有他們的理想,老莊的信徒有他們的理想,國社黨員也有他們的理想。似乎他們各有各的不足處——那是我們對于"完美的男子"期望過深的緣故。
[if !supportLists]5.[endif]女人縱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里面卻有一點"地母"的根芽。可愛的女人實在是真可愛。在某種范圍內,可愛的人品與風韻是可以用人工培養出來的,世界各國不同樣的淑女教育全是以此為目標,雖然每每歪曲了原意,造成像《貓》這本書里的太太小姐,也還是可原恕。
女人取悅于人的方法有許多種。單單看中她的身體的人,失去許多可珍貴的生活情趣。以美好的身體取悅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職業,也是極普遍的婦女職業。為了謀生而結婚的女人全可以歸在這一項下。這也無庸諱言——有美的身體,以身體悅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悅人;其實也沒有多大分別。
張愛玲心中真正的女神形象——奧涅爾《大神勃朗》一劇中的地母娘娘。
奧涅爾以印象派筆法勾出的"地母"是一個妓女。"一個強壯、安靜、肉感、黃頭發的女人,二十歲左右,皮膚鮮潔健康,Rx房豐滿,胯骨寬大。她的動作遲慢,踏實,懶洋洋地像一頭獸。她的大眼睛像做夢一般反映出深沉的天性的騷動。她嚼著口香糖,像一條神圣的牛,忘卻了時間,有它自身的永生的目的。"她說話的口吻粗鄙而熟誠:"我替你們難過,你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狗娘養的——我簡直想光著身子跑到街上去,愛你們這一大堆人,愛死你們,仿佛我給你們帶了一種新的麻醉劑來,使你們永遠忘記了所有的一切(歪扭地微笑著)。但是他們看不見我,就像他們看不見彼此一樣。而且沒有我的幫助他們也繼續地往前走,繼續地死去。"
人死了,葬在地里。地母安慰垂死者:"你睡著了之后,我來替你蓋被。"
為人在世,總得戴個假面具,她替垂死者除下面具來,說:"你不能戴著它上床。要睡覺,非得獨自去。"這里且摘譯一段對白:勃朗(緊緊靠在她身上,感激地)土地是溫暖的。地母(安慰地,雙目直視如同一個偶像)噓!噓!(叫他不要做聲)睡覺吧。
亮點一體現出瞬間下沉帶來的心照不宣式的共鳴,亮點二則很好地呈現了一種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感性。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77天,今日小理論是:享受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