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喜樂有種特質:常讓人覺得不配,卻遇上了。
對,雖然喜樂是上帝給祂兒女的福份,但是,當我感到喜樂的時候,往往會發現她的旁邊有個小跟班的在對我眨眼睛。
那小跟班兒,叫做驚奇。
喜樂是這個被罪咬得面目全非的世界不配有的東西,雖然人人都想擁有。
我也曾經和多數人一樣,覺得現實生活中,能偶而快樂一下,就算生活出現過亮點。至于那種扎在靈魂深處的喜樂狀態,大概只會在遠方招手。
在教會唱著“耶和華的喜樂是我的力量”,好像站在一幅大海的攝影作品前照相。回家之后,可以告訴別人和自己真的去過海邊了,而身上,沒有一點咸濕味。
對喜樂,我一直不敢心存僥幸,甚至認為那是一種修成的“品性”;天天跟隨耶穌,也許有一天真的可以修出上帝的喜樂。
我不禁回頭過來看救恩的福音問:是嗎?喜樂是這樣的嗎?
耶穌曾說一個故事,里頭有兩個得到珍寶的人,起步很不相同。
一個原先并沒想過要尋寶,可能只是在別人的土地上干活,卻給他遇上了埋在里頭的寶貝。
一個是尋寶專家,珠寶本來就是他生命尋求的目標,但最后放在手中的上等珠子,卻是自己來撞見他的驚喜。
都是遇上,但一個本來無期待,另一個本來就滿心期待。
天國,那個每一口都會吸進喜樂的地方,就是這個比喻中的珍寶。
在天國里,喜樂像氧氣一樣,無所不在,無需追求栽種,只要有生命,就會擁有。
有人不期待這樣一個喜樂之地,有人一輩子都在尋找,當他們擁有時,卻都是遇見。
也就是說,無人可以買賣喜樂,也無法修練出喜樂,當然,更無法制作出喜樂。
喜樂是主動出擊的寶貝,無論我們期待與否,對喜樂的觀念正確與否,都有遇上喜樂的機會。
任何不可能的地土上,都可能藏有寶貝。任何積極尋求的地方,也可能得著珍珠。
上帝正像一個希望看見孩子尋見巧克力而雀躍的父親,在家里明處暗處都“藏”著巧克力糖,好讓孩子驚喜遇上。
“啊!我找到巧克力了!”孩子得意地,高興得像兔子一樣跳來跳去。
父親滿足點頭說:是啊!你“找”到了。
但那兩個遇上寶貝的人,盡管出發點那么不同,卻做了一件相同的事:當他們遇上時,都同樣地付上代價,去留住寶貝。
啊!原來如此!何必討論如何遇見喜樂,如果喜樂早已存在?我該好好問自己:遇上喜樂時,我是否付了代價,甚至“變賣一切”去留住她?
喜樂一定可以遇見,但我做了什么,顯出她是如此珍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