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小時候放的炮仗(鞭炮)沒現在這么大,這么長。炮仗是俗稱,也應該是個統稱,學名煙花,這個行業不是已經有了上市公司嗎,瀏陽花炮好像叫。把一個一個的炮仗引信編織起來,成為兩排對稱的“非”字形,才叫鞭炮,所以說“鞭炮”應該是煙花或者焰火的其中一種。
小時候過年我比較熱衷放鞭炮,家里窮,買的少,經常把鞭炮拆開放。單個的鞭炮比火柴棍粗一點,短一點,里面包裹的火藥不多,引信也不長,殺傷力不大,可以用手拿著放。不管是在家,還是去村里玩,去冰上玩,兜里總要裝上十幾個小鞭炮,我們老家管這種小型鞭炮叫“小洋鞭”。經常是點燃一支細細的香,吹滅,拿在左手;右手捏住小炮仗的尾部,湊去上點燃引信。引信呲呲地點著,趕緊向空中一扔,啪的一聲脆響在空氣中爆開,內心十分滿足。用手拿著放這么小的炮仗,大人比較放心,放稍大點的就要阻止,如果引信過短或者燃得過急,來不及扔出去,手指會炸傷。稍大點的炮仗就要放在地上點燃,插在磚縫里,壓在一塊板磚下面,插進冰縫里,或者像郭德綱說的,插在牛糞上。成掛的炮仗要臘月三十兒晚上才放,餃子剛要出鍋,在屋門外點燃一掛,噼里啪啦聲中把餃子撈出鍋端上桌,小孩子們才放下捂著耳朵的手圍坐桌旁吃除夕的年夜飯。過了年,正月初一大清早要放一掛鞭,迎接新春到來;初五放一掛,叫“破五”,其他時間不成掛的放,大人會罵,自己也舍不得。成掛的鞭炮放完后要清理現場,把沒有點燃的炮仗拾起來,引信還在的放進兜里單個放,沒有了引信的,有兩種方法玩:把炮仗從中間對折,但不折斷,成“∧”形,露出黑色的火藥,小心翼翼的放在地上,點燃火藥,兩個半截的炮仗噴出火焰交織在一起,發出吼吼的聲音;還可以把炮仗從中間折斷,用四個或六個甚至八個半截的炮仗兩兩相對擺放在地面上,距離以可以引燃對面半截炮仗里面的火藥為宜。點燃半面的炮仗,進而引燃另半面的,像兩支部隊互相炮擊,硝煙彌漫,喊殺聲震天,伴著吼吼的響聲,場面蔚為壯觀。
除了鞭炮,還放“二踢腳”、“竄天猴”,當然還有長長的紙筒的煙花,俗艷的包裝很應景。放“二踢腳”可以測試人的膽量,常見的固定方法是把它插在土里,或者夾在兩塊磚中間,或者直接豎立在地面上。“二踢腳”的引信不長,所以點燃后要馬上跑開。伴著一聲比較悶的爆炸聲,“二踢腳”騰空而起,帶起一小股煙塵,在十幾米甚至更高的空中炸裂,這聲干脆的爆炸聲才是重點。膽大的一只手捏住“二踢腳”的頂端,不能捏的太牢,用另一只手去點燃引信。“二踢腳”先對地面有一個沖擊,發出“通”的一聲悶響,然后再飛上半空炸開。這樣放的風險很大,如果“二踢腳”第一聲響后沒有飛升,而是落在腳下爆炸,很容易炸傷,同時會對耳膜造成傷害。
一上高中,我突然轉性,對鞭炮沒了興趣,一點放的欲望都沒有。現在的花炮越做越大,越做越長,火藥越放越多,造成的煙塵污染和噪音污染也日益嚴重,我不但不感興趣而且反感甚至抵制節日或者平常日子燃放煙花爆竹。
(個人觀點,歡迎交流!)
個人微信:417205743
QQ郵箱:1724903864@qq.com
新浪微博:@編劇趙鳴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