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難忘一個人的作品,哪怕許多年未讀過,仍對某個細節念念不忘,再度重溫仍有當年的情緒。喜歡過的作家作品很多,第一個從記憶中泛出的是,亦舒。
平鋪直敘似是不動聲色,置身事外得猶如沒感情,寫就讀完方覺倒吸了一口氣。在亦舒的小說世界里,愛情有著凜冽的美好風骨,女子有著通透多面的內心,生活有著世俗中可愛的煙火氣。
1、“朝花夕拾”情結
2000年前,知道魯迅先生有本文集,名為《朝花夕拾》,一直沒看完。
2000年時,因為喜歡這個名字,買了本同名小說,亦舒的《朝花夕拾》。
那是我第一次看亦舒的作品,不知道她是知名作家,也不知道她是倪匡的妹妹,更不知道她經歷過怎樣豐富的人生。只是單純地讀完了這本小說,夜里貓在單人床的被子里,我獨自為書中的結局哭了許久。
此《朝花夕拾》非彼《朝花夕拾》,亦舒寫了個科幻穿越式的愛情故事,陸宜回到了五十年的雙陽市,遇上了本不可能遇見的方中信。最終時空的錯誤被糾正,徒留青冢孤墳,還有那一句刻在碑上上的,“宜,我永遠愛你。”
十幾歲的女中學生,還沒轟轟烈烈地愛過傷過,期待那個對的人到底何時到來。特別不愿接受生離死別的結局,因為留下的那個人太痛苦,心都碎了還要粘起來繼續。記得臨結尾時,亦舒寫道:“相愛的人見不到最后一面,傷心人捱不過最后一刻,到有情人終成眷屬,不是另一半得先走一步,就是感情日久生分,一切都是時間作祟,一切都是時間的錯。”
亦舒的小說,我讀的第一本是《朝花夕拾》,哭過數次的也是《朝花夕拾》,隔了十余年仍難忘的還是《朝花夕拾》。因為寫此文的緣故,近來又重讀了小說,年過而立淚點提升,只是看過心中猶覺唏噓。
直到前段時間,我才無意在網上看到,原來《朝花夕拾》的書名就是源自魯迅先生的文集,而亦舒當年就是因為非常喜歡魯迅先生的文字。原來,演員方中信曾演過小說所改編的電影,還因此將方中信作為藝名沿用至今。我一直沒看電影,我想保留記憶中的想象。
2、利落的“亦舒女郎”
亦舒筆下的男人未必完美,女人也未必討喜,寫的多是精致而理智的人,偏又帶著些浪漫主義。我念念不忘的《朝花夕拾》,陸宜不懂愛沒情調,很遲才明白老方的心,深情如方中信早先也是個風流公子,遇上真命天女才專一起來。她只是沒經歷過,而他只是天性愛玩。
那樣的女子,是亦舒女郎的一種。縱然嘴巴刻薄,也藏不住豁達,艱難時也能自嘲開幾句玩笑。縱然天生麗質,卻并不自知,沒太把貌美當主題。《風信子》里的榭珊,美得驚世駭俗不染凡塵,也并未多在意過這張臉,為了愛情不惜改換成普通婦人。
在還是女孩的時候,若能明白自己想成為怎樣的女子,以后即使未能完全如愿,也不會偏差成自己所討厭的那類。有一顆通透豁達的心,有一張氣質淡泊的臉,有一種利落直率的脾氣,有一份養好自己的工作,有一個趣致溫暖的愛人,還有一些不做圣母的世俗煙火氣。這樣的女子,是我想完善成的樣子,也頗似亦舒小說里的女子。
到了不上不下的年紀,我才逐漸發現亦舒所寫的女子,所描述的日子,才是某些人生的真實模樣。沒能被一個詞、一句話輕易概括,她們有大原則,也有小自私,她們能保有初心,她們也能審時度勢,她們愛格調品味,她們也愛世俗紅塵。活得太清醒,愛得太明白,過得太痛快,歲月過后才是最美的年華。
原來她們也是無數個不同的亦舒,每個女主角身上都會有作者的投影,表象發膚或是精神氣度或是雷同經歷。亦舒當過《明報》記者、做過雜志編輯、去國外留過學、受聘過公關主任、進電視臺做過編劇、任過政府高級新聞官,不可謂不精彩紛呈。
亦舒嫁過才子、嫁過演員,最后情歸學者,從此移民海外,過上相夫教子的尋常生活。之前在知乎上看過這么個題目,“大部分女生,都會被男神吸引,愛上壞小子,嫁給老實人”,三種類型男人代表著一個女人的成長。
在最絕美的光景里,最無憾的莫過于為狠狠愛過,某個人或是某個自己。
3、往昔種種,情之所鐘
很多人都會將亦舒歸為言情作家,我卻覺得這個定位將其看窄了。亦舒寫了許許多多的愛情故事,卻又不僅只寫與愛情相關的,甚至未必都以愛情為主線。比如《如何說再見》中李育臺父女的告別之旅,與往事和逝者道別后再開始。比如《在那遙遠的地方》中的程嶺,二十余歲遠渡重洋歷經坎坷。
多年未讀亦舒的小說,印象中的故事日漸模糊,有些只剩下了個梗概,或某些細節,卻始終記得當年讀時的心境。亦舒總有本事,平淡數語,不經意間,便訴盡了人世曲折。她的文風簡練,初讀甚覺口語,并無驚艷之感,然冷不防一刀見血,閱后回首,不動聲色中竟隱著極度憂傷,和徹骨悲涼。
“做不到是你自己的事,午夜夢回,你愛怎么回味就怎么回味,但人前人后,我要你裝出什么都沒有發生過的樣子。你可以的,我們都可以,人都是這般活下來的。”來自《嘆息橋》中的一聲嘆息,這就是成年人世界的無奈,我們至少需要兩張臉,一張是給自己看,一張給別人看。
聊天時談及亦舒的小說,老友笑言道,“讀書那會兒,我們都好喜歡亦舒。”那時候正趕上文理分班,面臨不再遙遠的高考,我倆還沒心沒肺地交換小說,課間還要交流故事感想,談各自的喜歡卻沒想太多未來。而今再憶,我為人妻,她為人母,說起亦舒的小說,就像說起一個久遠未見的老友,想起來的是我們任性過的青春年少。
唯一看過由亦舒小說改編成的電影,就是《流金歲月》,已經算是很老的片子了。張曼玉的蔣南孫,和鐘楚紅的朱鎖鎖,愛上了同一個男人,結尾告別時,她們還懷念過去,卻再也回不去了。書里說,“無論做什么,記得為自己而做,那就毫無怨言”,還好我們還沒變得認不出來,還好我們還有極好的情分。
職場十年,折騰十年,我雖未過得像亦舒那般豐盛,卻也算是見了些世面,多了些領悟。從媒體公關起步,做過企宣、策劃、文案、執行、編輯,一路走來遇過不少人與事,好的壞的哪怕是惡心的,我都要學著吸口氣然后去面對,不再像年少時發通脾氣轉身走開。
愿許久之后,談笑風生間,我能毫不費力地說起自己的往昔,也能撣去塵埃繼續往后的旅程。變了那么多,我只是在找一個最放松的自己。
去年寫了篇寫實的職場小說,收到很多讀者的評論意見,喜歡的說接地氣,不喜歡的說不合理。我看多了,倒也覺得正常,很多人習慣將自己不知道的人與事,都當做是別人臆想出來的虛構。還有人說,文字太平,缺乏文學性,故事太平,沒戲劇沖突。也對,讀者想看的是精彩故事,而我偏偏寫了個真事。寫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亦舒來,于是想嘗試一種新的風格。
亦舒寫了數百部作品,從青蔥少女一直寫到年過七旬,實在令我深感羨慕。源自《牡丹亭》,亦舒換言成,“如花美眷,也敵不過似水流年”。當下就是我最好的開始,美眷依然如花綻放,流年匆匆不為誰停步,當一輩子自己喜歡的自己才是正事。
想當個像亦舒這樣的寫故事之人,長長短短世間百態,無須套路公式或秘笈,跟著腦里心中的走向隨性落筆。這樣的故事不一定跌宕起伏,卻一定會觸動有些人的心緒。這世間,沒那么多曠世奇情,也沒那么多人中龍鳳,但唯獨有很多很多的動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