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毛姆的小說作為上乘小說的入門讀物,也就是說毛姆的小說是一個門檻,比他好的都是偉大的作品,而不如的則不能稱之為偉大。
毛姆在西方一直被視為通俗作家,他的文筆流暢,故事引人入勝,通俗易懂。但說一個作家是“通俗作家”,往往表面他的作品并不是純文學,并沒有進入文學最高級的殿堂。就像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一直有一種“純文學”的情節,就是主題宏大,關注人類的根本困惑和問題。他們寧愿把獎項頒給其實根本不是作家而只是記者的阿列克謝耶維奇和歌手的鮑勃迪倫,也不會給常年陪跑的村上春樹,可能就是覺得村上的作品不算是純文學范疇。
毛姆亦然。在我看來,縱然他寫出了《月亮和六便士》與《刀鋒》這兩部激勵了無數人的著作,但從他的行文風格來說,仍然是屬于暢銷小說類,當年他即憑借著《月亮與六便士》成為了最掙錢的暢銷作家。這無疑是很成功的,很多末流的作家終其一生都難以望其項背。
但如果我們的眼光再高一點,把毛姆和那些文學史上最璀璨的明星們比較,以他們的文學標準衡量,毛姆則很顯然夠不上是文學大師。
但是毛姆仍是獨特的。我想在文學史上難有像他這樣一位作家,一部小說便經久不衰,風靡暢銷,同時又直擊人的心靈,令無數讀者熱淚盈眶,重新審視人生的意義。這部小說就是家喻戶曉的《月亮和六便士》。
可以說,毛姆的聲名,主要得自于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正因為這部作品的存在,很多人都把毛姆排入了文學的最高殿堂當中。
這部小說很多人都讀過,情節也很簡單。故事里的人物追逐夢想,過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人生,一是因為它離經叛道,二則是那是我們想做卻不敢去做的事情,所以我們熱淚盈眶。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大部分人不會為了夢想而承擔貧困潦倒的風險,而這正是自由和夢想最迷人的地方,也是為了實現它而幾乎要付出的代價。
如何選擇,取決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
而《月亮和六便士》提供了一種答案。
1
“滿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抬頭看見了月亮?!?/p>
這句有象征意義的話很煽情,“便士”這種小面值的貨幣代表了世俗的蠅頭小利,而“月亮”毫無疑問則是人類的夢想。夢想人人都有,卻很少有人真正實現,而把對現實的無奈當成是實現不了的禍首。
很多人都說,人長大了,有很多責任,不能只顧著自己,不得已才向現實低頭。至于夢想,只能選擇放棄。
這說到底,很多人并沒有真正打算對自己內心的想法付諸行動,知道實現夢想很難,就已經在潛意識里懼怕這個困難,所表現出的是找各種拒絕的理由安慰自己。生活很殘酷,但不會把你的夢想折斷,折斷夢想的,只能是自己的雙手。
很多影視劇里都哭著喊著追逐夢想,最終卻說一句敗給了現實。其實他們是輸給了自己的不真誠,自欺欺人罷了。
比如在電影《縫紉機樂隊》里,我就看不到對夢想的真誠。如果主人公心懷搖滾夢想,就應該去創作搖滾,拿出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唱著別人的歌,吼兩嗓子過把癮,把自己唱哭了,就算是實現夢想了。如果是這樣,那也太廉價了。
夢想是認真地、長久地付出行動,并堅持不解,而不是在幻想里無病呻吟,拿著現實當借口。影片里的人無法實現搖滾夢,因為他從來就沒有堅持過自己的夢。
小說里斯特里克蘭在四十歲時離家出走,去巴黎學習畫畫,他的決心如壯士斷腕,對夢想的虔誠如蒙感召,像一個出家人了斷塵緣,遁入紅塵般了無牽掛。對于他的家庭也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但對他這個個體,對自己,在幾十年里壓抑自己夢想中沒有吶喊哀嚎,沒有呻吟無病,而是像一個真正的勇士一樣去挑戰困難,為夢想去戰斗。
他外表看起來是柔弱的,內心卻是剛強和強健的。
僅這一點,這部小說就已經超越了大部分充斥在市場上哭喊著裝作悲痛的勵志小說和影視劇。
真正的痛苦都是隱忍不發的,在平淡克制的敘述中,讀者早已熱淚盈眶。
2
選擇自由并不代表著無拘無束,相反,越自由身上的負重就越多,要比常人背負更多的壓力。小說里有一個蹩腳的畫家斯特羅夫,他在被愛人傷害、畫作得不到認可萬念俱灰的情況下,他似乎對選擇當一個畫家后悔了:“我們必須過安分守己的日子,免得引起命運女神的注意。讓我們學會沉默,偏安于僅可容身的小角落,這才是生活的智慧?!?/p>
不知我們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感嘆,自己奮不顧身地追求夢想,到頭來仍然一無所有,為什么當初要選擇流浪,還不如待在家鄉,沒有希望,但至少也沒有痛苦。
小說中的“我”在去斯特里克蘭家看畫時對他說:“試圖只為你自己而活是荒謬的,你遲早會生病、疲倦、變老,你內心會渴望得到安慰和同情,到時你不會感到慚愧嗎?”
如果是我聽到這樣的問題,也會認真的思考一下自己老了以后的事情,他說的沒錯,夢想的激情退卻,也許剩下的只是一地雞毛,一無所有以后,連自己都照顧不了。
可斯特里克蘭的回答是:“你來不來看我的畫?”
與其說他完全不在意這個問題,不如說他早已放下了世俗的考慮,包括物質的快樂,包括親朋好友,甚至包括生死。全然不在乎,只在乎手中的畫筆和心中的美景。毫無疑問他是一個瘋子,可這個瘋子對藝術的執著是多少人艷羨卻做不到的。也是那些嘴上吵著夢想,行動上卻害怕失敗、害怕失去已有的生活而止步不前的人們,所做不到的。
追求夢想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害怕因此而丟掉原來穩定的生活、可觀的薪水的人,不過是看中實現夢想后帶來的種種好處,而不是夢想本身。所以在現實中,輕易就為五斗米所折腰,因為他要的就是米,夢想,不過是實現五斗米的途徑罷了。試問誰敢放棄所已經擁有的一切,去追尋生活中恰恰沒有的夢想,就像巴爾扎克那樣,拋開現實的家庭,獨自在巴黎的某一間昏暗的房間里寫作,像小說里斯特里克蘭那樣。
月亮少有人抬頭去看,不是因為人們不想,而是實在太難。
3
那些勸斯特里克蘭回歸“正?!鄙畹脑?,讓我想到了在毛姆的另外一本小說《刀鋒》里,主人公萊雷也是放棄了優渥的工作去追尋遙不可及的夢想,他的女朋友勸他:“一個男人,應該工作,他來到世上就應該工作,這樣才能為社會做貢獻。在這寶貴的歲月里,別人大展宏圖,你卻在虛度光陰?!?/p>
這聽起來是多么正確的勸告??!像極了當下家長對孩子說的話,老師對學生說的話,也是無數年輕人擁有的堅定無比的價值觀:努力工作,奉獻社會。
我們都知道思想決定于當時的時代,而《刀鋒》中上世紀美國二三十年代,和《月亮和六便士》里二十世紀初的英國,正是經濟快速增長,工業化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年代,時代的特征反映的人的身上,就是金錢至上,物質主義盛行。
這像極了今天的中國。
在當下的中國,如果有一個年輕人,或是中年人,放棄了不錯的工作和穩定的社會地位,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什么都不干,尋找虛幻的夢想?,F在的價值觀下的人們,一定認為他瘋了,這個人有病,特別是放棄了多少人終其一生都在為之奮斗的房子。
所以我們都在低頭尋找地上的六便士,而少有人能抬頭欣賞月亮。
我們究竟在害怕什么?沒有存款和房子,年輕人極度沒有安全感,也就是在這樣的現實下,他們“被迫”放棄了夢想。實際上人們想要的生活需要很多物質保證,而很多人一輩子也得不到這么多的財富,越是這樣越不敢放棄對物質的追求。
我們害怕的不是失去夢想,而是活著的尊嚴,尊嚴是靠物質才能維持的。那么精神的尊嚴呢?又有多少人會在意。當時的美國,如今的中國,都面臨著這個問題。
《月亮和六便士》里提出了一個問題,難道年薪百萬,娶得如花美眷就是成功嗎?做最想做的事,讓自己的內心安寧就是糟蹋自己嗎?作者沒有給出明確的答復,
但他顯然傾向于精神大于物質、個人大于社會的價值觀。
不能說人們努力工作,辛苦掙錢買房就是錯了,甚至不能說是庸俗的。這只是一個選擇問題,而不是是與非的問題。如何選擇,還是取決于我們追求的人生目標和價值。
我想真正正確的價值觀是能包容不同的價值存在,不會把離經叛道的人當成瘋子,也不會奉若神明。要允許人們有選擇的權利,更要有說“不”的權利。我不想過別人眼里正確的人生,只想遵從內心,達到內心的安寧。
《月亮和六便士》告訴我們追逐自己的夢想,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永遠都不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