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年11月14日,帶著對母語教育的虔誠之心,來到了母語教育改革的圣地——江蘇南京,參加“2019兒童母語教育論壇暨親近母語教育研討會”。
? ? ? 一入南京城,撲面而來的是“龍蟠虎踞金陵郡,古來六代豪華盛”的威武壯觀;行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的校園,心里泛起的是細雨梧桐,錦上金陵之感。
? ? ? 母語是什么?母語是媽媽說的話,奶奶唱的歌謠;母語是鄉音土語;母語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語言;母語還包括那些用母語傳達的,反映了人類共同心性的語言文化。接下來的三天時間,圍繞母語教學,開展了六場大咖演講,四場圓桌對話,八節名師課堂,八場精彩分享,聚焦閱讀、寫作、古詩與整本書教學,全面而充實。真正體現了親近母語,是一個大師學者薈萃的舞臺;是一個一線教師成果匯報的展臺;更是一群追夢人相互交流切磋的平臺。三天的學習于我而言,是一場盛宴,也是一次非常美好的相遇。
? ? ? 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的主題演講中講道:親近母語最重要的觀點是兒童為本。在母語課堂里以兒童為本的時候,實際上是三種兒童的美麗約會。第一個是教室里的兒童;第二個兒童出現在語文教材中,母語教材中,母語教材中無論是老人、小孩,還是動物、植物其實他們都是兒童;學習母語的兒童是真實存在著的兒童。第三個兒童來自于教師自己,在親近母語的過程中,其實你自己也就變成了兒童。所以親近母語是對母語的親近,說到底是對兒童的親近,讓兒童親近自己的生命,用母語潤澤生命。
? ? ? ? 親近母語,看到教育生活理想狀態。
? ? ? 本次論壇,別出心裁地分成“母語的黎明”、“母語的校園”、“母語的家庭和社區”三個板塊,共同構成一場精彩生動的情景劇《母語的一日》,為我們打開了2019兒童母語教育論壇的序幕。在鄉村,在田野。鄉村的老師帶著孩子們,一起日有所誦,享受母語的溫暖,感受世間的一切美好。在教室,在課堂。劉文穎老師和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循著余光中先生的一行行詩歌,聽著那一夜的雨聲好像在說些什么。在學校,在重視閱讀的學校。你聽,南京市芳草園小學的孩子們,正在用歡快的語調歌唱:“漂流書每月1本,一學期5本,六年60本,再加自主閱讀的40本,就是‘六年百書’, 書香飄散開入心間,這是個美好幸福的體驗。”在天地間,在自然中。臧明艷老師執教二十四節氣課,和一幫孩子們談論著“小雪”節氣,看“雪”字的演變,了解物候知識,誦讀詩歌,好不愜意。在家庭,在社區。蘭州市東郊學校的老師、家長、學生同臺表演民間故事大串燒:《天仙配》《梁祝》《白蛇傳》,還有京劇《梨花頌》,令人贊嘆不已。從一篇課文到一組文本,從一組文本到一本本書,他們溫暖而浪漫的生活在文學里、詩意里,生活在母語里。這一幕幕,為當前被教育的功利主義,人才選拔的唯分數論,母語教育妖魔化下的老師、孩子擘畫了一種全新的母語教育生活,有種母語教育原來這么美好的感嘆。
? ? 親近母語,聚焦不同課型教學策略。
? ? ? 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教學意義,只有依據不同的課型采取不同的策略教學,才能讓孩子得到全面地發展。本屆論壇聚焦閱讀課、寫作、古詩、整本書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著名學者、翻譯家、作家朱自強教授,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湯素蘭女士,吟誦名家、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徐健順老師,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喬光輝先生分別在相應的圓桌對話后發表主題演講。活動安排從微課到主課,層層深入,從課內課到課外課,自然延展,涉及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古詩教學、整本書教學等方面,真實可鑒。專家們認為:閱讀教學中,一線語文老師一定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一定要有理性思維來控制和把握整個教學過程。我要教什么?了如指掌。為什么要這么教?心知肚明,這樣的教學,才有方向,才能落實教學目的。引導孩子寫作時,我們要幫助孩子用豐富的生活增加經驗,用有效的閱讀喚醒經驗,讓他們學會觀察和獨立思考,放飛他們的想象,他們的寫作就有了源頭活水。對于古詩教學,朗讀是古詩教學極為有效的方法;吟誦是一種回歸性的學習方式;表演,可以把兒童從旁觀者變化為參與者;編故事和繪畫,正是兒童學習古詩后,向世界輸出、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觀點。而整本書閱讀的實施,面對統編語文教材推薦的整本書,涵蓋兒童故事、童話、寓言、神話、民間故事、中國古典名著、小說、外國文學名著等等,這么多的內容怎么辦?我們教孩子閱讀,培養孩子思維,讓孩子學會表達,使其成為獨立的、真正的閱讀者。
親近母語,推動閱讀文化深度培育。
? ? ? 統編教材不再拘泥于一本書、一本教材,而把閱讀放在突出的位置。基于以下認識:每個孩子都有母語學習的潛能,母語學習的內容和方式一定要和兒童的深層心理結構相對接。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核心環節,不做好閱讀,不可能解決好母語學習問題。要處理好文學教育和語言訓練的關系。學校、家庭、社會應該共同構建完整的母語教育環境等。親近母語建構四個體系:兒童母語的課程體系、兒童母語素養培養體系、兒童母語師資培養體系、家校共育體系。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閱讀并不是一件說說就可以的,要推向深入,非得下功夫不可。
? ? ? 首先,要以統編教材為主軸做課內外整合。在教好統編教材的基礎之上,有效整合兒童誦讀,主題閱讀、整本書閱讀,并規劃為一個有機的課程整體,在讀的過程中進行聽說讀寫訓練,讓母語學習能夠延展到生活中,讓孩子進行整合式研究學習。這個過程中有效滲透對兒童有用的語文知識,例如漢字文化、語匯積累等等。
? ? ? 第二是分級閱讀。分級閱讀在世界上具有非常完備的體系,例如,在英美,在日本,在芬蘭,它的體系很完備。中文閱讀也有十年研究,可是非常不完善。這里有很多問題。比如,中文分級標準如何建立?兒童心理發展和閱讀能力、閱讀素養之間是什么樣的對應關系?分級閱讀應該涵蓋哪些閱讀文本?
? ? ? ? ? 第三是借助工具。閱讀的核心是理解,所以我們經常會問孩子一個問題:這本書講了什么?但我們很少去思考這個問題究竟有多么的簡單粗暴。這就好像你媽把一個9斤重的西瓜在你面前,然后問你:寶貝兒,這西瓜甜不?老媽,我也想知道甜不甜,但我該從哪兒下嘴呢?此刻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一個小一點兒的8斤重的西瓜。也不是媽媽切好一勺一勺喂給自己吃,他需要的是一把西瓜刀,以及自己親自去切西瓜的方法和勇氣。可視化思維工具,情節繩,情節波,情節梯,情節格,情節環,情節泡等等,就是那把西瓜刀。這些工具的運用,解決了孩子在閱讀過程中真實的困難。在教學中,知識方法好教,思維最難教,有了可視化思維工具,一切都變得簡單有趣起來。做這些,并不是為了給校長還有參觀領導看,我們的孩子讀書嘍,畫的多好看。而是希望當孩子離開我們之后,他面對一本書也好,面對生活這個千金重的大西瓜也罷,他能夠勇敢地拿著西瓜刀切下去。吃上一口,然后笑著對我們說:老師,這西瓜挺甜的。第四就是家校共育。這里不具體描述。
? ? ? ? 兒童母語教育論壇,猶如潤澤桃李開花的雨露,好似喚醒竹蘭拔節向上的春雷。永葆對教育的熱愛,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兒童本位,寓教于樂,育人為本,點亮孩子們的心燈,才是我們執教者終其一生要去修的課題。克里希那穆提曾說:“真正的老師只對他自己下功夫,就像磨一面鏡一樣,他把自己最終做成了鏡子。但他是一面沒有目的的鏡子,它并不去有意尋找誰的臉去照。它只是在哪兒==那兒,但來到它面前的人看到了他自己,真正的老師反射你的光,如果你借著他看到了光明,那也只不過是你自己光照到了你自己的黑暗。”我們帶著期盼而來,也帶著思辨的成長和碩果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