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李非刀
有人說你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愛炫耀什么。看我的歷史文章會發現,我說的最多的是書或者讀書。因為我是真的羨慕讀書破萬卷的人,當然讀書也是我目前為止知道的最好的自我成長的方式。
越是想急迫的想的到什么,越是與它漸行漸遠。越是用力,越是事倍功半。直到最近讀了幾本關于高效讀書的書,才讓我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原來我是太用力,太把書當回事,最終導致我讀書很低效,所以我就崇拜那些讀了很多書的人。自己雖然努力,因為方法不對,仍然達不到別人的那種水準,所以也就不足為怪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犯過和我一樣的錯,如果你也一直很羨慕周圍的人讀書多,觀點新,表達好,這個時候需要你也和我一樣反思一下,是否是太把讀書當回事。以至于盡信書,最后則無書了呢?
自我剖析一些自己關于讀書犯的錯:
1)拿到一本書,就想從頭到尾,一字不差的看完。
書是讀不盡的也是讀不完的,而我卻貪心的想把手頭的所有書,一字不差的都看完。好像是在做一件貌似很努力,但是很傻的事情。
書分兩種,一種是死了的人寫的書,一種是活著的人寫的書。有的人從來不看活著的人寫的書,當然這個觀點我不是太贊同,活著的人也不乏很多優秀作品。但是我卻很欣賞他給自己讀書做選擇范圍的做法,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書。
2)沒有經過篩選,看了很多爛書。
我就不具體列這些爛書名單了,以前被“開卷有益”等雞湯迷惑,感覺只要看書就有好處。但是現在我不這么認為,時間如此有限,看一本爛書如同交了一個沒有氧分卻還愛浪費你時間的朋友。朋友在精不在多,書亦然。
3)一個速度讀完全書。
我基本沒有給書分類,所以的書都是一個速度和頻率讀完。現在的書里面會充斥著很多水分,甚至有的作者翻來覆去就那幾個觀點,但是卻還想充當大以巴狼。怎么辦?湊字唄!所以對于已經了解的論點可以一帶而過,對于自己感興趣卻不是太好了解的部分,要放慢速度。
4)以為速度越慢,吸收和記住的越多。
速度當然會影響吸收,但是科學研究表明,真正影響一個人知識吸收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吸收的多少和速度關系不是很大。我們經常出現雖然眼睛停留在書上,但是我們大腦卻早就神游四方了。所以,真正影響吸收的是一個人的專注力。已經有無數的讀書高手證明,他們可以30分鐘輕松讀完一本500多頁的書。至于他使用了什么方法,我會找機會專門再寫一篇文章。
既然這樣,我們何不提速一下,強迫自己在一定時間內讀完一本書。我實驗了一下,這樣的確可以讓自己更加專注,而且速度是成倍的提升。
5)不同的書用相同的方法讀。
讀書分粗讀,略讀,跳讀和精讀。前期我基本只會一種,那就是精讀,而且還引以為傲。事實證明我浪費很多時間,在很多爛書和注水的書上面浪費了很多時間。
也許你會問我現在你是如何讀書呢?我的答案是,無論是多么愛不釋手的書,我都會先快速的粗略的翻一遍,然后再決定是精讀還是跳讀。當然,在讀書之前先明確自己讀書的目的。不同的目的也決定了你不同的讀書方式。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