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作業本想寫一篇人物素描,搜集、瀏覽了一天材料,晚上八點開始動筆,寫了兩段直打哈欠。失策,早睡星人實在不適合把重要的腦力活動安排到晚上,還是要挑白天精神抖擻的時候打硬仗。
然作業不可不交,遂決定以更放松的狀態,寫寫最近的讀書心得。
前段時間的寫作練習,讓我意識到,寫作水平是可以通過訓練提高的,在技巧方面有很多優秀前輩的諸多經驗可以借鑒。
這周展開了圍繞“寫作技巧”的主題閱讀,精讀了《成為作家》和《華爾街日報是怎么講故事的》,略讀了《不安的時候,坐下來寫》。
這幾本書都基于一個共識:優秀的作家可以后天訓練,而且寫作訓練有方法可循。
《成為作家》不厚,但是既有世界觀又含方法論。作者在最初的幾個章節里,先為我們構建了關于“優秀作家”的心理表征:擁有雙重性格的人——既有成熟、溫和、公正、無偏見的一面,又有天真、好奇、敏感的一面。在創作旅程中,也要扮演雙重角色:寫作時是最值得信任的朋友,修改文章時做最嚴厲的批評家。
作者最大的貢獻之一,是撕去了大眾對藝術家越有才華越頹靡、越神經質的盲目崇拜,告訴我們那種神靈附體般的藝術迷醉狀態,不靠酒精不抽大麻,也可以用健康的方式誘發。例如,每天清晨醒來后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進行寫作,堅持一段時間,你就會感覺到筆下表達越發順暢,如此云云。
有道亦有術。這就是好書。
《華爾街》一書此前也聽高人推薦過,讀來果然收獲頗豐??衅饋肀壬弦槐韭芏?,因為它更微觀,如果說《成為作家》教授的是內功心法,《華爾街》教的就是三十六招式。它的目標是訓練剛入行的新聞記者,從材料收集、采訪、到新聞稿的撰寫,每個模塊都講授得細致扎實。
采訪方面的技巧我暫時學無永用武之地,事件類、人物類新聞稿的撰寫技巧卻對我頗有啟發。文章的導語如何寫才吸引人,人物眾多的時候該如何安排出場而不造成讀者的閱讀負擔,故事的主線要如何排布等等,皆有慷慨分享。
最實用的技巧也許是關于如何做自己的編輯。寫好文章,先放上一兩天,冷卻了有距離感了,再以編輯的身份拿起來,對于廢話、模糊不清的表達,要痛下殺手,過度文字力保自然。此刻,你扮演的顯然是那個“最嚴厲的批評者”的角色,在這一點上,與《成為作家》不謀而合。
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保持空杯心態,像一塊干燥的海綿一樣如饑似渴地吮吸,然后大膽實踐,留下適合自己的,化為骨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