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一詞如無其他,最早見莫過于在我們小學時學到的胡令能的《小兒垂釣》中的那句“蓬頭稚子學垂綸”。在詩句中,稚子即小孩子,特別強調(diào)其天真無邪、純真可愛的氣質(zhì)。
前兩天和鄒先生閑聊,閑聊中提及最近在學校聽聞發(fā)生的一件事情。聊到最后,我們都有些悵然。從教幾年,我常常在想:人性本善亦或是人性本惡。第一次接觸到“性善論”和“性惡論”這兩個詞,是在高中的歷史課上。孟子和荀子兩位學者提出的完全形成悖論的這兩個觀點,也曾經(jīng)引發(fā)過我的思考。那個時候,我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出來工作第一年,我仍然堅信這個觀點。但是隨著工作中遇到的各種關(guān)于學生的事,我開始產(chǎn)生了質(zhì)疑。也許人性本身是惡的?
第二年工作,我接手了全校最棘手的班級。各種問題學生,各種匪夷所思令人難以想象得到的事,比比皆是。每天新的內(nèi)容,每天都在挑戰(zhàn)著做人的底線。經(jīng)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為什么他們才這個年紀,卻能有這樣的想法,做出這樣的事情?到今年聽其他同事提及一個二年級的班級發(fā)生的事情。更是讓我陷入沉思。人性首先是善還是惡?
想了很多很多,也突然驚覺,其實用善與惡去概括人性,顯得有些太急于將本性去歸到某一方面了。但是本性是一個這么大的詞,充斥著人的一生。又豈能這么潦草就歸結(jié)了出去。人生下來本身就是一張白紙。對于剛出生的孩子,根本沒有任何是非觀,是后天的引導,所謂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去讓這個孩子學會善與惡,學會區(qū)分好與壞。如果這個行為在我們的眼里是錯誤的,不好的,但是沒有人告訴這個孩子,那他又怎么會知道這個事情是壞的而不去做呢?“稚子”何罪之有?
今天遇到了一件特別暖的事,我最近在戴牙套。班里有個小朋友不時過來夸幾句:老師,真的有效果。老師,你的牙整齊了…在平時,他對其他人表現(xiàn)出來的一些厲害之處也是不吝夸獎的。而這個,是他原本就會的嗎?當然不是,這是后天他逐漸習得的給予別人的善。
“稚子”,歸其本身,無愧于天真無邪之人。只是今天的外在形勢,才使其本性賦予“善”或“惡”。愿我們每個人,都是經(jīng)過后天雕琢后,依然無失那顆最純粹的“稚子”之心。
每一位學者的學問都值得我們?nèi)ネ魄米聊ァR陨蠝\薄胡扯,驚堂木一拍,權(quán)當看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