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讀《道德經》五十五章,感到有很多收獲。
? ? ? ?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 ? ? ?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和諧的道理就稱為知曉真常之道,知曉真常之道就稱為明智,如果不以常道養生,而是放縱自己的欲望就會遭到栽秧,欲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情過于壯盛了就會走向衰老,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死亡。
? ? ? ? 本章老子把具有深厚道德的人比作初生的嬰兒。一個具有深厚道德的人,他的內心狀態和出生的嬰兒確實是很相似的。我們所說“愿你歷盡千帆歸來依舊少年”,我們說“懷稚子心”“發稚子問”,當然不排除有些人就是天生的質樸純真,但是,大多歷經人世滄桑還能保持一顆淳樸之心的,都是歷經千修萬養,千錘百煉的過程。
? ? ? ? 所謂德,大多數人認為這是后天學習得來的東西,小嬰兒初來人世他的德又從何而來呢?怎么會把那些千修百煉才獲得深厚道德的人用小嬰兒來比擬呢?
? ? ? ?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人們通常給的定義是善惡的善,并且哲學上還有人性本善、本惡之爭。但是按照佛家的說法,這個善并非善惡之善,它是完善之善,指的是完善、圓滿。人之初,自性本自完善、圓滿,也就是說,一個嬰兒來到世界上他便具有完善的德,恰恰是越來越多受到社會習氣的熏染之后,這些德才逐漸的減少了,也就是所謂“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所以說那些缺少德的人并不是后天學到的德不夠,而是其先天的德逐漸的喪失掉了。而那些習得了深厚道德的人,是在世事磨煉、人情漉瀝中修身養性,最終達到了“止于至善”、“明明德”、“返璞歸真”、“清心寡欲”等類似于嬰兒的狀態。
? ? ? ? 我們都是從嬰兒成長起來的,我們對嬰兒都是非常熟悉的,那我們參照嬰兒的狀態,是不是也就知道了悟道之后的狀態,對于這個道是什么,上德是什么,就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了呢?
? ? ? ? 其一,我們知道嬰兒是沒有自我意識,他以為他跟這個世界是渾然一體的,他就沒有欲望,沒有欲望也就無所謂得到失去,他就不會患得患失,沒有成年人常有的諸多恐懼、憂慮、敵對等情緒,那么在他眼里,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我們看到嬰兒的眼神是那么的純凈,嬰兒的笑聲猶如天籟,這都是他內心祥和的外顯。而成年人呢?因為有欲望,有得失之心,我們對周圍的一切往往會用一種帶有情緒的眼光去審視,人要區分出你我友敵,環境要分出好壞優劣,對上位者心理上不自覺產生出重視,對卑微者不經意表現出輕視,對重大的場合我們會緊張,遇到危險的情況就會產生恐懼。我們跟嬰兒有如此大的不同,就是因為我們總是帶著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去認識這個世界,一切以對我有利還是有害作為判斷的標準,因此,失去了那種與世界一體的情懷,失去了無欲無求的內心祥和的狀態,失去了看待世界的和平眼光。而如果我們能夠跳出自我意識的狹隘格局,放下對世界、對他人的分別心,那么我們內心就不再發生那么多沖突,就能夠更多得到嬰兒般和諧的內心狀態,這樣我們也就不會總是被外在環境所左右,也就不會那么多的陷入恐懼、緊張、悲喜、愛恨等情緒當中,這種狀態,可以看做向嬰兒狀態的一種回歸,也許就是一種相對有德的狀態了。
? ? ? ? 其二,嬰兒看似柔弱,卻充滿力量。我們看嬰兒,看小朋友,他們總是那么精力充沛,這是精氣充足的緣故。而成年人看似強大,很多時候感到疲憊不堪、無力無助,成年人將自己的精氣神分散了,特別是分散到了沒完沒了的思慮和情緒之中。精神上的思慮是非常耗費精力的,所以很多人亞健康,很多人感到累,這都是精力過多分散導致的身體反應。所以,在這方面,嬰兒給我們的啟示是,將復雜的世界看得簡單,放下紛紛擾擾的思慮和情緒,我們便會擁有更為旺盛的精力、更充足的力量去做事去生活。
? ? ? ? 這樣看來,循道修德其實就是向人的本性的回歸,撿起我們本來就有卻后天喪失的德,獲得完善、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