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宋老師
01.
上個周末的下午,我接到了一個快遞員的電話。我在網上買的書被寄丟了,快遞員想跟我商量一下怎么處理。
我知道快遞小哥賺錢很不容易,所以開始的時候,我態度溫柔,非常謙卑地和對方交流。我耐心地解釋了整個事件的經過,并且希望對方幫忙盡快解決問題。
當我告訴對方這本外文書的價格是150元的時候,沒想到對方竟然說:“你怎么買了這么貴的一本書?本來想既然把東西給你寄丟了,給你賠點錢就完事了,但是沒想到你買的書卻這么貴!”
對,你沒聽錯。明明是對方犯的錯,但是我卻受到了一番數落。而且對方還是用家長教訓小孩子的口氣,不耐煩地向我說了上面這樣一番話。
我的怒氣瞬間被點燃了。
我馬上提高了聲調,擺出作戰的架勢,開始和對方據理力爭。無論對方怎么轉移話題,我堅持讓對方回答我這個問題:“請問,把書給寄丟了這件事到底是你的錯,還是我的錯?”在我的強攻之下,對方開始認錯。
除此之外,我還告訴對方說,“如果你想逃避責任,不去解決這個問題,那么我會通過多種渠道投訴,維權到底。”
當我的語氣開始變硬、立場開始變得堅定之后,那名快遞員就服軟了。他告訴我說,“給我一點時間,我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復。”
后來,快遞公司很快又重新購買并郵寄了一本同樣的書給我,還打電話賠禮道歉。
我覺得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技巧就是,對待不同的人,你要使用不同的交往方式。對待知書達理的人,你應該溫文爾雅。對待野蠻粗魯的人,你就應該變得勇敢堅強。
02.
老實說,在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是一個態度謙卑、異常客氣的人,大部分的朋友都會覺得我性格溫順。但是真的被惹怒之后,我會瞬間變得極具攻擊性。
說來也奇怪,有時候我更喜歡自己富有攻擊性的一面。因為當我展現出攻擊性一面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好有活力,渾身上下都充滿了生命力。
當然,這種攻擊性并不是針對家人或者朋友所做出的無理取鬧、恃強凌弱,而是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的時候,所做出的據理力爭。
我深知:當一個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不應該再繼續表現出過分謙卑的態度來。因為憤怒是力量感的一種展現,如果硬是壓抑自己的感受,那么就會把向外對別人的攻擊轉化為向內對自己的攻擊。總是憋著不敢發怒,時間久了就會造成一個人的抑郁。
所以,我們經常會說“老好人特別容易抑郁”。這是因為,老好人對誰都過分謙卑,從來都不敢展現自己的憤怒情緒,這些負面情緒在體內積累久了,就會變成心靈垃圾,奪走一個人的生命力。
03.
前些日子,我又對自己“過分謙卑”的處事風格有了一個更為深刻的反省。
事情是這樣的,不久前的一天,我和一位粉絲見了一面。這個粉絲買了我好多本書,對書中的很多觀念都很贊同。巧合的是,這位粉絲住在我家隔壁的一個小區,于是我們就約了起來。我請客。
和自己的粉絲見面,這應該算是一件令人得意洋洋的事情了,于是我帶上家人一同前往。
因為覺得別人買了自己的書,還愿意花時間去讀,所以我總是感覺虧欠了對方不少東西。在席間交談的過程中,我又開始表現出那種“過分謙卑”的模樣。
知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曾經說過:“過分謙卑的背后,是奮力的討好。所謂討好,就是通過貶低自己的價值,來抬高別人的價值。”
為了照顧對方的感受,為了讓我的這位粉絲感覺良好,我開始奮力地貶低自己的價值,去挖掘和抬高他的價值。對方在一家世界500強工作,我就開始拼命地夸贊他能力強、比我在學校工作見的世面廣等等。
我夸得那么動情,夸得那么認真,最終我們之間的地位實現了反轉。沒錯,在我的奮力討好下,我成功地化身成為了對方的粉絲。然后,對方就開始給我講了很多人生大道理,勉勵我好好努力,好好學習,還要多注意身體。
說實話,這頓飯吃完,我感覺自己特別壓抑和憋屈。為了讓對方感覺良好,我幾乎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連家人都感覺我沒骨氣,表現得特別不自信,一點都不帥。
這其實是我身上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在很多場合當中,我不敢接受別人的真誠贊美,會刻意壓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努力去逢迎別人。
這種心態反映在身體語言上就是,我經常會彎腰駝背,顯得一點都不自信。
04.
不過我相信,覺知問題是改變問題的第一步。
這種“過分謙卑”的背后,是自信心和安全感的匱乏。如果想要成為人際關系的高手,就必須要將“過分謙卑”調整為“適度謙卑”。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無論何種優秀的品質,一旦“過度”或者是“不及”之后,就不再是優秀的品質了,只有“適度”才是真正優秀的品質。“謙卑”這種品質也不例外。
心理咨詢師武志紅還曾說過,“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講,原始的生命力都是帶有攻擊性的。一個人必須將他所攜帶著攻擊性以一種合適的方式展現在人際關系當中,這樣才能體現出生命的活力。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機會和另外一個人建立真正良好的關系。”
上面這段話說得很有道理。想想看,如果一個人整天對你客客氣氣、過分謙卑,相信你會感覺這個人沒有自信、缺乏生命活力。也許你還會感覺到,自己很難走進對方的內心,更無法和他建立真正的關系。
在明白以上這些道理之后,最近我在生活中有意變得更加霸氣了一些。
以前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總是特別考慮學生的感受,很少批評學生,說起話來小心翼翼。有時候,學生問我一件事情,我會忍不住給學生發一大段的信息來解釋,而有的學生看到信息之后,只回復我一個“好”字。
最近這幾天,學生做錯了事情,只要我覺得是為了學生好,就會直接指出。而不是像以前那樣,不敢批評學生,擔心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而且我發現,以促進學生成長為目的的批評,反而還會受到學生的真正尊重。
除此之外,我還時不時地告訴自己要更加自信一些。當別人夸獎自己的時候,我不再像以前那樣一個勁兒地說:“不不不,我不行。”而是從容自信地回復對方說:“謝謝夸獎。”
今后,我想愉快地接納別人對我的真誠贊美。還有,即使是望著那些很厲害的人,我也會在心里給自己加油打氣:我不想通過貶低自己來迎合你,你行我也行,我們都可以成為很厲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