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應周圍朋友們和公號粉們的需求,爽媽將會在爽媽英語課堂里進行一次專屬的英語啟蒙講座,主要針對的是0到6歲,確切的來說是0到7歲孩子的英語啟蒙問題。
很多人問我,孩子那么小,真的需要英語啟蒙嗎?即時需要,為什么一定要在6歲之前或7歲之前進行英語啟蒙呢,之后通過一定的學習不是也可以照樣把英語學好嗎?
今天這篇文章里,我就從四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1)
首先,7歲以前對孩子進行英語啟蒙附和孩子大腦發育的機制。
7歲之前,嬰幼兒的大腦還沒有發生“側化”,即很多的區域和功能還沒有固定話,可塑性和彈性非常強,尤其是語言區,即布羅卡斯區。
這是我們常說的運動性言語中樞,我們的母語就儲存在這個區域,人在幼年的時候這個區域非常靈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區域的靈敏度呈下降的趨勢。
7歲之前,嬰幼兒習得的第二語言會和母語一樣,存儲在這個區域,兩種語言疊加,不用建立翻譯的過程,這就很容易形成第二語言的思維,有助于第二語言的習得。
但當我們成人學習第二語言時,大腦會將第二語言存儲在其他區域,在大腦的另一部位重新建立記憶結構,使用時再與“布羅卡斯區”建立聯系。
也就說,要經歷母語和第二語的交換、翻譯的過程,比如我們在聽到house這個詞的時候,我們成人首先想到的是“房子”,然后才會聯想到“房子這個東西,是個又高又大,可以居住的地方”。
但幼兒在聽到house這個詞的時候,可以直接聯想到房子這個實物,不需要進行母語的翻譯和轉化過程,這就更有助于他們培養自己的第二語言思維。
而語言思維,也正是近些年《中高考英語考試大綱》中對英語教學和英語學習考察的最核心要求。
因此,在7歲之前對幼兒進行英語啟蒙,可以更加高效的利用大腦的發育機制,可供語言鏈接的腦細胞的數量和活躍程度都遠遠優于7歲以后的孩子。
(2)
其次,7歲以前進行英語啟蒙,可以充分利用嬰幼兒習得語言的優勢。
對于嬰幼兒來說,無意識的隱性習得遠遠多于有意識的顯性學習,對同樣的英語單詞,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習得的,會比在課堂中有意識學習的記憶的更加牢固,理解的更加透徹,運用的也會更加自如。
這就好比你在課堂上教dog這個單詞,讀兩遍孩子可能就膩煩了,但如果在日常孩子與小狗玩耍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重復“你看dog吃東西呢,dog拉臭臭呢,dog坐下了……”,那孩子很快就會習得,哦,dog是小狗,dog怎么讀就更不是問題了。
不單是第二語言習得,其他各項能力和技能的掌握,對嬰幼兒來說,都是習得大于學得,你不需要講給他自行車具體應該怎么蹬圈,怎么轉彎
只需幫他自己騎上去,他看著其他小朋友怎么騎,模仿一會,自己再多練練多騎騎以后,會了,不需要你費勁拔力地講解腿要怎么使勁呀,怎么繞圈什么的。
因此,對于嬰幼兒來講,對第二語言的習得也更加敏感,更加高效。同時,由于嬰幼兒根本不懂得什么語法,句法,詞法之類的高深知識,對于輸入的第二語言的處理也都是遵循處理母語的模式。
整進整出的輸入與輸出模式加快了大腦對語言信息的處理,省去了很多中間不必要的環節。
(3)
再次,7歲之前對嬰幼兒進行英語啟蒙啟蒙,抓住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7歲以前,兒童的語言發展會經歷言語準備期(0~1歲),言語形成期(1~3歲)和言語發展期(3歲以后),到了七歲以后,兒童的語言發展基本適應了母語的發音習慣。
這時再進行英語啟蒙,孩子就很難糾正這一習慣,第二語言的發音也很難地道起來。
但如果在幼兒還沒有固定母語的發音習慣之前,讓他接觸第二語言,他的舌頭和口腔肌肉就會不斷調整,根據需求改變發音位置,這種調整會讓他的第二語言發音特別地道,更加接近本土語的發音水平。
因此,如果在兒童的語言發展關鍵期施以正確的啟蒙方法,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4)
最后,在7歲前對嬰幼兒進行英語啟蒙可以減少母語對第二語言的負遷移。
什么是負遷移呢,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南方的很多方言發音,很多時候n和l的發音分不清楚,“'資料”可能會說成“咨尿”,一定形成這樣的固定發音習慣以后,再說leg等含有l的發音的詞就會受到母語的負遷移,讀成neg。
還有很多chinglish的現象,如“事情都有兩面性”,很多人會翻譯成,“All the things have two sides.”但其實應該是“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這樣的例子在學生或成人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并不少見,但如果嬰幼兒從小接觸英語,養成良好的英語思維,就不會只從母語的思維思考問題。
因此,越早對孩子進行第二語言的啟蒙,母語對第二外語的負遷移就會越少,因為他自己本身的母語也沒有達到可以影響第二語言的水平。
(5)
綜上所述,在嬰幼兒期對孩子進行第二外語的啟蒙是很有必要的,具體應該在哪些方面進行啟蒙,有哪些方法,有哪些注意事項,在以后的文章里,爽媽會陸續分享。
也歡迎你加入爽媽的英語課堂群,和爽媽一起帶著孩子暢游英語的世界,感受英語的魅力,讓孩子從小愛上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