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查看我上一篇文章http://www.lxweimin.com/p/14338571a55b):
想這么玩一次「創業直播」,玩是說直播這種方式,創業還得認真。這次實踐可能經歷一個較長周期,如果有圍觀的朋友,希望耐心等待更新。另外這算是我第二次創業,剛剛開始籌備,所以我會認真對待。
這次實踐中,我會針對整個創業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進行直播(準確講應該是延播)。包括但不限于:
- 創意是什么?怎么來的?
- 準備BP(商業計劃書)
- 參加路演
- 投資人溝通
- 組建團隊
- 開發產品
- 產品上線運營
這次實踐可能會一帆風順,那么我就是一個英雄(此處應該有掌聲,害羞)。我也很有可能會掛在上面的任何一步當中,粉身碎骨。不管怎樣,希望得到你的支持。
你會在這次實踐中收獲到:
如果你是創業者或者準備創業的:
那么你可以了解一個完整的創業過程是怎樣的。少看點成功的勵志故事,尤其像阿里這樣的傳奇,喬布斯這樣的神話。他們都是成功的在告訴你成功的事實,事實證明這些都是模仿不來的,所以還不如圍觀一次實實在在的創業過程。
如果你是投資人
那么你可以選擇投資我,投資我的團隊,投資我的項目。當然你也可以了解草根創業者是多么的不容易…沒事大方點,不要一到QA環節就問創業者「如果BAT做你要做的事,那你怎么辦」,多理解支持靠譜的創業者。
如果你是路人,那么你可以安靜的做個美男子。沒事吐槽幾句,嘲笑幾句消遣消遣,看看笑話還是很有意思的。
說明一下:這是一次純粹個人性質的創業直播,沒有舞臺,沒有媒體。
目的有三個:
1、分享一次真實的創業過程
2、體驗一次沒人玩過的「直播創業」
3、把這次創業做成
感謝cuminflea提的建議:
我也覺得“直播”創業過程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不過我覺得更應該直播的是討論,思考,甚至是實現的過程,比如把參與者定期的抱團討論通過podcast放出來。因為如果旁觀者只看到結果可能會不懂,不感興趣,但討論時的頭腦風暴,遇到問題的處理方法,大家對目標的疑惑,改進,堅持等等總會是非常有意思的東西。另外這種形式還可以收集大家對每一期節目的想法,并在接下來的討論和實現中做出相應的改變。這樣實際上是這么一個大群體共同推進了這個項目。就有點像一種思維上的眾籌。
所以,我希望各位和我有更多互動。
OK,背景介紹完畢,今天第一篇來說說我那所謂的「創意」。
「創意」這個詞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漸漸變成一個富有爭議的詞匯,特別是在創業圈子里。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我有一個非常好的「創意」,再仔細問問,就沒有下文了。聽「我有個創意」多了,很多創業者都不好意思這么對投資人說了。然后就變成這樣:我有一個創意,我有運營人員,我有渠道資源,現在就差個CTO/程序員了。事實證明,這樣的創始人/產品也漸漸被標榜上「不靠譜」的標簽。不過說句實在話,現在互聯網技術人員確實緊缺。
下面說說我的產品設想,也就是創意。然后再來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思考這個創意的。
一句話描述它:幫助所有新產品解決尋找種子用戶難的問題。
其實,我覺得一句話有時候很難將事情描述清楚,但是至少要讓人聽了之后知道你大概是要做什么樣的一件事。我做到了嗎?上面那句「幫助所有新產品解決尋找種子用戶難的問題」其實只把我的一半想法表達出來。結合思考的過程我詳細的描述一下。
事情還得追溯到2014年3月份,那是一個冷不冷暖不暖的季節,也是我決定離職開始第一次創業的季節。我對著那剛剛出爐的熱乎乎的第一版產品,深深的陷入毫無頭緒的思考。很明顯,我是在思考我的第一批用戶從哪里來,那時候沒錢,沒公司,沒員工,加上我只有光禿禿的3個人,還都是“聯合創始人”,而且最TM頭疼的是我們三都TM是做技術的。也許很多創始人會羨慕我們前期能有技術人員,其實他不懂技術創始人也有自己的痛。
那么該怎么辦呢?產品都有了,再爛也是一個完整的產品。怎么推廣?怎么獲取我的第一批用戶?自然而然第一個想到的是Google。現在就輸入關鍵字「種子用戶」看一下:

「怎樣解決冷啟動」、「怎樣找到種子用戶」、「怎樣抓住種子用戶」...基本上我想問的問題這里都有。當時也沒多想,先學習學習別人怎么做的再說。看了一些案例后,一邊拍手叫絕,都TM太經典了,一邊掂量著自己也可以試試這些推廣方式。
事實證明:事后總結簡單,事前實踐困難。所有經驗只能參考,不可模仿。所以總結起來就是:每一款初創產品,都會需要創始團隊花大量時間精力去尋找第一批用戶,絕大部分人可能都嘗試過通過知乎/Quora尋找到一個快速增長的捷徑。每一個創始人都希望產品能通過粉絲營銷、口碑傳播,兜了一大圈回到原點,發現還得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做。
第一輪創業,在比較前期運營用戶的過程中,試圖快速增長用戶做過的總結和實踐:
第一階段,屬于妄想階段。常常把所謂的「粉絲營銷」、「口碑傳播」掛在嘴邊。說白一點就是不花錢想弄一大批用戶,具體做了哪些就不展開說了,因為不靠譜,沒什么價值。
第二階段,知道了上面的坑,人開始稍微變理性,也確實花心思去做了。QQ群,微信,微博,論壇,貼吧開始寫軟文,效果很差,原因是打動用戶成本越來越高。買過自動加微信工具,效率太低,被封號,呵呵。
第三階段,冷靜思考,學習方法,也愿意嘗試花錢去做一些推廣,去學習和了解行業內的做法,下圖忘了是從哪里收集的,反正是有些作用的。

接著整理了這些,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除了花錢嘗試了CPC/CPA(題外話,此方式建議中后期使用,前期在做好產品和服務前并沒有太大的價值):


第四階段,迎來用戶數的迅速增長,有人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了。其實這階段用了最土最笨的方式:地推。地推也是需要講究策略,以后再來細說。這過程前前后后折騰了將近8-9個月,才算真正步入正軌。互聯網創業公司講究的是一個快,唯快不破。「取號啦」經歷這么長時間,大難不死也真是個奇跡,至少能活著。
也是因為經歷這么一個過程,我常常深夜思考怎么去拉來用戶,這給我留下非常痛苦的記憶。在和眾多創始人溝通后,我發現不僅僅是我一個人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這一次我打算做一款產品來幫助初創企業的初創產品,解決初期獲取種子用戶難的問題。
人人都知道不要創造偽需求,偽需求是被創造的,需求是實際存在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怎樣去挖掘真正的用戶需求。我認為在尋找種子用戶的過程中,我需要花很長時間很多精力才能將我的產品送到真正需要我的用戶手機中。我的需求有了,那么別人有這樣的需求嗎?去調研去交流,我相信也是有的。整個創意過程就是這么誕生的,總結一下:創意(其實是需求)來源于自己,驗證于調研。
此處希望得到你的反饋,點擊我頭像查看我資料,然后點擊微信關注「打開腦洞」回復「tp」參與一個在線投票,只有兩個問題。
在確認要做這樣的事情后,我第一時間注冊了域名seederslab.com(種子用戶實驗室),買了阿里云的云服務器,并且迅速把Landing Page做好。這是我拿手的事,整個過程就是快快快,爽爽爽。如果有需要了解注冊域名,備案,服務器等信息的,后臺給我留言,如果人多,我就寫篇文章詳細的說。
我非常想聽到你的想法和建議,也非常愿意回答你的問題。可以直接留言,也可以在群里提問。
下一篇就到BP(商業計劃書了),一般來講這些都是機密,只有投資人才能看到。所以如果有興趣千萬不要錯過。之前有寫過一篇和BP相關的文章「創業者怎樣在路演中脫穎而出」,點擊我頭像查看我資料,然后點擊微信關注「打開腦洞」,回復「003」可閱讀。我會繼續把文章在這里和大家分享,關注我的簡書或者公眾號第一時間收到更新通知。如果覺得文章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你的朋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