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請關注我的簡書號——丁昆朋YKPD,大家一起成長。
從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就決定選擇“從商”,這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也是我不得不選擇的結果。大體上來看,世界上的職業劃分可以分為:從商、從政、從軍。
從軍是不現實了,因為身高不行,還有就是成為軍人,保家衛國也只是大多數男孩子一個遙遠的“夢想”而已(不是說我不愛國,只是如今是和平年代,國家暫時不需要我),醒了也就不去想了;從政就更不用說了,我壓根沒有這個“基因”,更沒有這個傳統,到現在我還只是一個共青團員,并且團費多年不交了。
既然想要從商,不得不開始打磨自己的“做生意”的能力,跌跌撞撞覺得水平還是一般,和周圍普通人其實差別也沒有多大。
想要做生意你就要和生意做得最好的人學習,這是顯而易見的。但絕大多數人就是視而不見,見而不聞,不然也不會有這么多“創業”失敗的人了。
你能想到做生意最成功的人或者群體是那一個呢?我就不去說人了,因為生活中沒有這樣的榜樣,那就試著說一個民族吧!因為周圍做生意成功的人不多,甚至可以說是沒有,一個都沒有,甚至是見都沒有見過,更不要說有交集了。
那個民族呢?就是猶太人,這時候你的腦子里可能就會一下子冒出來很多人了。比如愛因斯坦、馬克思等等。我們不去討論他們,或者是羨慕他們,只去問他們擁有什么樣的愛好?
猶太人最大的愛好就是愛讀書,一部《圣經》和一部《塔木德》是他們反復、終生要讀的書。
世界上圖書館最多、密度最大的就是以色列;圖書館藏書最多、經典最多的是以色列;猶太人專屬的“安息日”所有活動都要停止,但圖書館卻是開放的。
既然如此,我就找到了世界上最賺錢到底是什么呢?
我找到最賺錢的生意就是——讀書。
我知道你會疑問的,很會懷疑的,不得不懷疑的,甚至是看到這里是很會不屑的。有什么自己“讀書”很久了之后,依然還是如今這個樣子——迷茫、貧窮,更有說服力呢!只能說是你們或者說曾經自己壓根“讀書”、“學習”、“上學”的概念都分不清楚。
讀書其實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也是最劃算的生意。你所讀書花費的成本是什么呢?時間和一點點微不足道的錢。時間你可以去刷朋友圈、去抱怨、去玩游戲,為什么不可以去讀書呢?錢就不值得一提了,你吃頓飯花的錢就不知道買幾本書呢?
讀書當然最劃算的是去讀經典。那些平淡無奇的詞句的組合,其實是成百上千年的考證匯聚而成的真理,是我們的前輩用時間積累下來的智慧。
世界上最大的生意是改變世界,而智慧是改變世界的最好手段。“最會賺錢”只是猶太人表面,“讀書”也只是猶太人的表面,他們要做的生意是改變世界,采取的手段就是積累智慧。
在這個世界讀書日的日子我選擇“讀書”和“賺錢”聯系到一起,本質上來說就是在把上面兩個概念取得連接,拓展自己的認知。
那什么是認知呢?
認知在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
技能的差別可以量化,可以通過大量刻意練習去習得,但是一件事情的看法乃至于做法是沒有辦法量化的。過去我們以為,人和人的差別有很多,是血緣,身份,地域,權力,財富,甚至是運氣等等。但是傅盛斬釘截鐵地說:
這個時代,人和人之間唯一的差別就是認知,其他的差別都不重要。這確實有點毀三觀。
獵豹CEO傅盛在《認知三部曲》文章中,把一個人的認知狀態進行了有趣的劃分,一共是四個境界: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知道自己不知道;
- 知道自己知道;
- 不知道自己知道。
首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絕大多數人其實是非常自負的,也是有認知偏差的,成年之后以為就很少讀書了,學習了,認為自己認為的世界就是就是全部的世界了。但事實上,還有很多事情是你壓根不知道的,這就是第一種境界。
第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你會說,這不是很正常嗎?我就知道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東西啊。其實這并不容易,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其實是因為我們最近擁有科學思維學習獲得的。
人的大腦有一種本能的腦補機制,一般是無法容忍自己的世界是殘缺的。即使不知道的事情,往往也要自己想象把他們補齊。
當擁有“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界,其實你已經能夠克服本能,向“不知道”開放了自己的心懷。這也是我寫“讀書”和“賺錢”概念連接的初衷。
再來看第三個境界是:知道自己知道。
其實這個境界很難,你不僅得明確把握自己的認知,還得知道你所擁有的東西在整個認知版圖里的位置。進一步說就是你要知道不如你的人差距在哪里?也要明白比你高明的人高明在哪里?
第四個境界,就更厲害了,是“不知道自己知道”。
當你對一個領域鉆研的時間夠長,你對它的認知達到了很深的程度,即使一個難題擺在你面前,剛開始你也不知道怎么辦,但是事到臨頭,你真正要做決策的時候,你可能也是在賭,但是你的成功率還是要比那些菜鳥要高很多。
這就是所謂的經驗,所謂的靈感,所謂的認知差距。你甚至都說不出來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決策,但是你就是覺得應該這樣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