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吃過的雞蛋,你還在懷念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晚上睡覺,呃,我突然覺得被子這么輕了。是換被子了嗎?我旁邊那位女士慢悠悠地說:沒有啊,還是那床啊。

可是,我分明覺得這被子比以往要輕薄很多了呢。

我伸手觸及地板,噢,原來是停暖了。

暖氣突然停了,屋子里涼了,便覺得被子薄了。

單位食堂里的早飯,按照規定,每個人可以吃一到二個煮雞蛋。

我發現好幾個同事,都是把雞蛋剝開,只吃雞蛋清,蛋黃就扔掉了。

我問,這是為啥?明明蛋黃更有營養嘛!

同事說,吃蛋黃容易使膽固醇升高。

噢,我不知道究竟有無道理。我也膽固醇高,但我堅持把雞蛋全部吃完。

我覺得我們還沒有奢侈到可以只吃蛋清而把蛋黃扔掉的程度。

七八十年代的農村,能吃上一個雞蛋,那就是最好的大餐了。

那時候,只有逢年過節、老人生日以及家里來了重要客人需要招待才可以吃到炒的雞蛋。再有,就是我們這些小孩子生病時,母親才可以給我們煮個雞蛋吃。

那時候,雞蛋也是個稀罕物,母親能清楚地計算出哪只雞哪天該下蛋,在哪兒下蛋,下了一個黃皮的還是白皮的。

到雞窩撿蛋那時候便是一項十分神圣而光榮的工作了,我們通常在聽到母親的命令后才可以去撿。而且你還得小心翼翼地輕拿輕放,如果毛手毛腳,一不留神摔到地上,那可是個大的事故。輕則被母親喝斥一頓,搞不好,以后撿蛋的任務便再也與你無緣了。

那個年代的雞蛋比現在好吃,顏色也不一樣。

最香的其實還不是這種炒的和煮的,是只有蛋清的那種,不知道你們小時候有沒有做過。

就是大人開始用雞蛋炒菜,把雞蛋打到鍋里,把蛋殼在使勁甩一下,就弄了一撂扔到灶旁。我們小孩子一般要給大人當下手,就是往灶里添柴火。我們把母親扔掉的蛋殼再一個個地使勁“控”一遍,如果十多個蛋殼的話,差不多能“控”出一半蛋殼的一半來。那些都是蛋清,是我一點一滴“控”出來的,也算自我勞動成果。等火滅了,再把盛有蛋清的蛋殼扶正,放到灶里面,等蛋殼烤燒得差不多了,里面的蛋清也凝固,熟了。

這才是真正的人間美味!

盡管雞蛋十分珍貴,但我每次考試前,母親還是會額外“開恩”給我煮上兩個的,不是想讓我考個雞蛋,而是希望我能考個100。那時,試卷總分不像現在高中階段150,初中階段120,通常都是100分。我每次努力考好,便常有這樣的機會吃個煮熟了的雞蛋。后來,這個習慣做法便傳給了我,我女兒每逢大考之前,我們也通常這樣給她準備早餐,希望她能考個好成績。

小時候我是吃黑黑的粗糧的,就是玉米或高粱面制成的饅頭。后來長大了些,才逐漸開始吃一半白面一半黑面的饅頭,再后來,就開始吃白面粉的了。時到如今,黑面不知啥時成了餐桌上的好東西。

哥哥比我大兩歲,他自打吃上白面粉饅頭后,再也不吃黑面了,據他自己說,是小時候吃“傷”了。

我后來常跟年青的同事打趣,說,沒有吃過黑窩頭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沒有經歷過那些年的苦,你還真不一定懂得那段過去的崢嶸歲月。

如今,我們隨便可以吃上雞蛋,但再也沒有過去的那個“味”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