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小姐與回避先生戀愛了。
甜蜜
愛情是如此的甜蜜與美好,焦慮小姐對回避先生魂牽夢繞,時時刻刻都渴望與回避先生在一起,她對他完全著迷。回避先生被焦慮小姐太陽般溫暖的笑容所感染,他終于不再孤單,他喜歡有她惦記,被她依靠。
平淡
三個月后,激情終究歸于平淡。焦慮小姐開始不安,她期待著回避先生的微信與電話,她期待每天都可以與回避先生在一起,可是為什么他一天都沒有聯系她?他是不是不愛我了,焦慮小姐心想。
回避先生是個務實的人,他希望完成工作后再回復焦慮小姐。回避先生很少表達愛,他無法適應整天情情愛愛,你儂我儂。回避先生渴望有自己的空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這讓他有安全感。
累覺不愛
焦慮小姐讓自己生病了,她想知道回避先生會有怎樣的反應。焦慮小姐被上司罵了,她希望回避先生能夠關心她,安慰她。回避先生感到很疲憊,他覺得焦慮小姐似乎太脆弱了,整天不開心,而他總得小心翼翼。回避先生也渴望被照料,他開始逃避了。
輪回
回避先生的沉默讓焦慮小姐不安,焦慮小姐的敏感讓回避先生痛苦,最終他們選擇了分手。
一年后,焦慮小姐又戀愛了,回避先生也戀愛了……
依戀類型,決定了你在戀愛中的表現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Bowlby將依戀定義為“個體與具有特殊意義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紐帶的傾向,能為個體提供安全和安慰”。最初,Bowlby提出的依戀概念主要是用來解釋嬰兒與其養護者(母親)之間的情感聯系。但后來Hazan和Shaver將依戀理論擴展到成人的戀情關系中。他們假設,成人的戀情關系在本質上也是一種依戀。
在成人的依戀模式中,“焦慮”和“回避”是區分依戀類型的兩個重要維度。一個人越害怕對方因為自己不夠好而離開自己,他在依戀關系中的焦慮程度就越高;一個人不太愿意和他人過分親近,在親密關系中感到不安,他在依戀關系中的回避程度就越高。
根據這兩個維度的變化,形成了4種依戀類型:
安全型(Secure):低焦慮,低回避。這種類型的人認為自己是值得愛的,他人也是值得愛和信任的。他們十分容易與其他人接近,總是放心地依賴他人和讓別人依賴自己。一般來說,他們既不會過于擔心被拋棄,也不怕別人在感情上與自己過于親近。
癡迷型(Preoccupied):高焦慮,低回避。這種類型的人依賴于他人的贊許來獲得內心的安適坦然,所以他們過度地尋求認同,沉溺于人際關系。他們認為自己是不值得愛的和沒有價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總是努力贏得他人的接納,并以此支持消極的自我形象。
疏離型(Dismissing-Avoidant):低焦慮,高回避。這種類型的人會以避免與他人發生聯系來作為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手段。他們拒絕和他人相互依賴,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歡自己。他們會更關注替代選擇,會留心任何可能的其他愛情選擇,更容易被新結識的人所吸引。
恐懼型(Fearful-Avoidant):高焦慮,高回避。這種類型的人對自己和他人的態度都是消極的,他們可能出于害怕被拒絕而極力避免和他人發生親密關系。雖然他們希望有人喜歡自己,但更擔心自己因此離不開別人,而一旦建立了親密關系,又往往會過度擔心伴侶會離開自己,整天提心吊膽。
依戀類型并不是一個絕對的分類,每個人都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焦慮與回避。在親密關系中,無論你屬于哪種依戀類型,選擇一個安全型的戀人無疑都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因為安全型的戀人會“及時給予我們回應”、“溫暖”、“對我們的需求敏感”,我們能從安全型的戀人身上獲得安全感。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焦慮型與回避型往往會彼此吸引。因為我們會下意識地尋找那個讓我們重復體驗不安全依戀感覺的人,即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尋求我們已經熟悉的依戀模式。
所以,糟糕的戀愛經歷往往一再重復,焦慮小姐與回避先生又戀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