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晚,那個暗黑的公園
前面出去散步時天已經黑了。當經過一個很大的公園門口時,從黑魆魆的鐵門望進去,白天熱鬧的馬路一片慘白,馬路邊上的樹林神秘幽暗。突然間腦子里溢出很強烈的感覺:太可怕了,這個地方我是不敢去的!
當時反應強烈到人都已經遠離鐵門了,還有點呼吸急促。
我平時晚上散步總是經過這里,但是幾乎沒有把視線透過鐵門朝向里面看一眼。今天看一下,本能的反應讓我意識到一個很重要的現實:我是害怕暗黑中這樣的環境的!而且是很害怕的那種,會心慌、呼吸急促。
現在終于明白,為什么平時把視線不小心拉向公園鐵門時就會挪開,讓自己繼續沒事一樣的往前走。仔細想想其實是害怕,哪怕多看幾眼也會讓自己心慌,想要逃離。
可是,平時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情況。只覺察到在眼睛不小心瞟過去時會及時拉回來,而且和很多人一起繞公園走路時也幾乎不會透過圍墻朝里看。但是,正是這個沒有意識到的“害怕”一直在影響著自己,所有的這些行為都是在它的作用下發生的。
眼不見不等于不為實!
雖然平時沒有“看見”自己內在的這份恐懼心,卻不等于它不存在。甚至,它給予自己的影響非常大。
也就是說,一方面舒適地置身于公園外面車水馬龍的“正常”環境;另一方面,在自己看不到的心的一角,一直關注著一墻之隔的黝黑公園,而且抑制自己可能的探奇愿望,將所有的冒險行為扼殺在搖籃中。
也許在腦海深處,一些恐怖的場景都在那里不停地自動演著,嚇唬著同樣沒有意識到的另一部分。而這種“沒有意識到”的事卻有著很現實的影響:如它所愿地讓人不敢越雷池半步。
2、眼前,舒適又熟悉的生活
各個年紀的人,都可能不愿意把生活軌跡從日常軌道中拔離。
聽說過這樣一位老先生,他每天的生活是家里、公園下棋、再回家里,時間準到別人可以不用帶表。有一陣子他女兒把兩老人接過去住,沒過幾天,老人突發了很嚴重的疾病,每天只能躺著不能動,醫治良久效果不見好。
后來老太太在女兒家住膩味了,帶著老頭一起回到自己的家。
沒想到才過幾天,癱倒在床上許久不能動的老頭,突然間起床了,慢慢地又過起了以前那種熟悉的生活。
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事情。
在不少人的心里,在一個地方定居后往往就“擇一城終老”,
“擇一工作終老”,“擇一生活方式終老”,甚至“擇一觀念終老”……往往還以“年紀大了”、“身體差了”、“我是女人”、“我沒學歷”等等各種方式給自己安裝一個合理的原因;不太愿意改變,幸福美滿地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一方面這樣的方式真的很靠譜,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安穩和必要的發展,根基扎實未來有保障;從另一方面說,也可能因為這種求穩,使得生活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
3、外面,那個陌生的世界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安穩地過著自己的舒適日子;哪怕不舒適,或繼續這樣下去前途不會美麗,但是畢竟很熟悉,就像看慣了一個丑人,越看就越能感受到他的美。
親熱的生活圈子,熟悉的生活軌道,安全的氛圍,在這樣的模式下生活,每天都是放松的,可控的,除非特殊情況,一般不會出亂子,讓人生活的很踏實。
而外面那個陌生的世界,無論從哪個角度衡量,比夜晚暗黑的公園要“可怕”很多倍。
會不會碰到壞人?現在壞人那么多,弄不好就被別人欺負了、欺騙了!
出去就真的能成功?現在社會競爭壓力那么大,開拓事業的好時機早就過去了,想要成功簡直難上加難,“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算了吧,把眼前的日子過好!把當下的日子過好是根本,給家人帶來穩定和安全,讓自己有個基本保障,去實現什么夢想?夢想又不能當飯吃!讓那些有錢有閑的去實現吧!
所有的這些想法以及接下來可能的行為,似乎都基于這樣一個“現實”:外面的世界即使精彩,也是很可怕的!一下子闖進去,可能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各種恐怖的經歷……生活將失去平衡,失去一切,算了吧!
因為腦子里的不敢,不能,到了最后,就讓人舒服地困守在舒適圈里。即使想“出去”,也是想想而已;即使真的在行動上開始“出去”,也是閑得無聊嘗嘗味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