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文根據月初參加一年一度的杭州生活與發展研討會時我現場發言的記錄整理而成。
很高興在“共享發展與企業組織結構創新”專題論壇作這個發言。因為長期做管理咨詢為企業服務,一直在學界和實業界之間活動,此前又有參與李勇主任召集的趨勢研究,所以結合工作實踐中的一些體會,我談兩點可能有助于大家深入研討今天議題的觀察:生活方式的實驗化與組織功能的外源化。
先說說上個月我見的兩個人。
第一位是在杭州城西某一個孵化空間里的創業者,約我要做管理咨詢。見面一聊,他的業務是做saas。創始資金多少?十萬,哪兒來?父母給的。做多久了?幾個月了。營收有多少?快十萬了。具體要做什么咨詢?他說干了一陣覺得自己搞技術可以但安排人做事情不行,需要做組織管理的咨詢。當然,商務上這個咨詢項目是成立不了的,咨詢費都要六位數起計,他這營業額才剛要到十萬。更何況,他的團隊一共才三個人,他自己的生活狀態,也才只能夠住得起月租一千五百元的房間。我想強調的,不是他與我之間談咨詢業務的事,而是他這樣在孵化空間里,實驗自己生活設想的人,并不在少數。他所代表的一類人的生活狀態,確實很讓人感慨。如果說,像上午大會上二更短視頻《記憶的味道》里那個堅持不漲價的手工魚丸業者的情懷,都值得尊重的話,那么這個年輕人做saas創業的夢想和追求,應不應該尊重?如果應該尊重,那我們的經濟理性又該如何面對他項目在營收上的窘迫呢?這就講到我要說的第二個人,從業界巨頭公司離職創業,三年來,一年一個大臺階:第一年銷售額兩百萬;第二年兩千五百萬;今年是第三年兩點五個億;人數從一開始的兩個,到現在已經達到七百人。不比不知道,同樣做saas業務,同一座城市,同一個時間段,這兩個人的狀態,天差地別。不知道第一位是不是更應該去第二位的公司里上班。也不知道第二位的公司,是否還需要他。但是,在今天這樣的時代,在創業氛圍這么濃厚的杭州,誰也不敢輕易斷定,他就一定不行。很難說五年以后,他只能是誰,或者他就不能是誰。
其實,把他們連在一起來說,我更想強調的,不是他們作為創業者在商業成就上的差異,而是他們作為城市生活者的相通之處——他們都在實驗。雖然,前者更側重于初創階段的試錯,后者更側重于經驗、方法和商業思考的證實,但他們生活狀態的本質,都是在實驗。我們開的是“生活與發展”的研討會,所以,在看待這些創業者、經營者的時候,我更想強調對他們以生活者的角色屬性,來觀察和討論。僅僅以個人創富和公司逐利的維度,是不足以描述他們的。如果沒有對生活方式選擇的實驗意識,第一位已經實現就業的畢業生,怎么能夠做到輕松辭職,又怎么可以在幾個月的時間里花掉來自父母的十萬籌資?如果不是因為對職業行業專業有充分的認識,如果不是對已經擁有的方法經驗具有深刻的自信,如果不是對商務與生活互相嵌入的高度自愿,第二位怎么可能花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開拓客戶、實現銷售、發展組織?這兩位,是所謂“點”上的例證。而“面”上呢,也有一個更直觀的高頻詞的觀察。作為咨詢業者,每天接觸閱讀處理來自各個方位的資訊信息中,“實驗室”這個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大學的實驗室,研究院所的實驗室,企業的實驗室,媒體的實驗室,民間機構的實驗室,甚至私人的實驗室,越來越多。多到什么程度?多到一個人在移動互聯網的文本語境中每周總能遇見。
以實驗的意識和心態安排生活方式的選擇,以實驗的方法建立生活的價值法則,在生活方式的選擇和進程中驗證設想、方法、見識、判斷和抉擇,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們生活的常態。人們生活中實現社會互動的主體,也更多地出現了“實驗室”的名義。實驗的內容,也從科學技術,更多地擴展到社會生活。對實驗的敘事與討論,也開始更多地進入了生活的日常。深入細致的研究還談不上,姑且簡單概括為“生活方式實驗化”。
其實,建立起“生活方式實驗化”的看法,意義不僅僅在于對個人生活方式觀察視角的總結,也應該可以為人際互動,為組織發展,甚至為城市公共生活的決策,提供更豐富的思考維度和干預方案的行動空間。比如看看“路”與“街”。現在的路是不是越來越寬了?越來越多了?近些年來的建設,毫無疑問極大地提高了物流意義上的通過流量和運送效率。但是從人的社會生活體驗的角度看,杭州是不是在“路寬了”的同時,也演繹著“街少了”甚至“街沒了”的現象。街道,在城市學思想里面的第一功能是什么?是讓人交際。如果按這個“街”的概念標準去看,現在還有幾條街是讓人交際的?還有多少街是沒有被大尺度的“路”所擠占、霸占的?很多“街”的社會生活功能已經完全被破壞掉了,人除了主動被動的通過,根本就不可能逗留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講,杭州跑在前面,吃苦頭也在前面。也應該覺悟在前面,治理調整也在前面。
當然這是一個牽涉面很龐雜的系統工程。也不是我們今天“共享發展與企業組織結構創新”的議題所需要討論的重點。但是,我覺得,這種“路”與“街”的解構,既是構成影響個人和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環境因素,同時也是“實驗化”的意識和方法可以去探尋解決之道的問題。
一方面,“路多街少”“路大街小”“路強街弱”正在成為實地空間的城市現實,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另一方面,社會心理功能意義上的“街”仍然不可或缺,也必將不可廢棄。所以,讓人交際的“街”,雖然被大尺度的“路”解構了,但卻并不會消失,只是被轉移了。可以說,商業綜合體、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社區公共空間,在一定的程度上承接了這種實地場景的轉移;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也在信息溝通的性質上把人際交往的部分動作轉移到了線上。但是,小尺度空間、微距離交流的人際互動,以及這種互動的心理體驗品質,還有很大的“重構”和深化細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在共享發展已經成為普遍的企業群體自覺的今天,一些超越單體企業組織邊界的做法,就具有值得深入觀察積極實踐探索的實驗價值。
這里我講自己的一個實踐。我有幾個客戶,剛好在一個園區的一棟樓里面,地理物理形態上也具備眾創空間的條件。幾家企業因為一些人脈機緣巧合集中在了這棟樓里。由于我在為幾家企業同時服務,所以對于各家之間的互相需求,在某種意義上比他們自己更容易敏感到;對他們之間企業組織結構功能上的相互嵌入,也更容易形成決策思考,也很方便表述決策建議。我因為已經有了前面說的實驗化的觀察與思考,剛巧這棟樓的編號是17,17的漢字諧音是“一起”,于是我就以“一起”為核心概念,構思了一個可以讓大家共建共享的品牌,叫做“17Lab一起來吧”,建議大家一起也來做一個實驗室。
做什么實驗呢?既實驗對生活方式的創導倡導,也實驗共建共享的企業生活方式。所以,這個實驗室的全稱就叫做“17lab一起來吧創新生活方式實驗室”。“一起來吧”,是實驗室的名稱,也是實驗室的核心思想。這名稱本身就是一個表達,一個號召,也是一種行為方式的倡導,大家一起來做事情。所以,這個大家,不僅僅是17棟里面的幾家企業,也包括各家的業務界面可以連接的外部企業及其他利益相關方。
這張照片拍的就是“17Lab一起來吧”實驗室做的第一次對外活動的現場,我正在向共同的資源方外部的設計師群體作“17Lab一起來吧”的主旨講解——創新生活方式。創新生活方式,是要大家都來參與的。所以在做17lab視覺標準的時候,我非常喜歡這個開放式造型并且非常方便模塊化組合變化的方案。在Logo的造型上,也追求把實驗室的價值標準、發展愿景以及行為互動的方式都濃縮在里面。
“17lab一起來吧創新生活方式實驗室”的思考與實踐,其實也體現了我今天想談給大家的第二個具有趨勢性意義的觀察——組織功能的外源化。
組織功能外源化,很好理解,也并不是近年才有的現象。我想談兩個具體的觀察點。
其一,是商務流程上的獲客功能體外化。作為一個組織體,每一家企業都有邊界。如果說登錄在花名冊的全職員工是邊界的話,那現在很多企業獲得顧客的所謂獲客功能,已經不太指望靠花名冊上的員工來實現,大量的獲得顧客客戶的這個動作,是靠自身體外的其他企業的人員或者系統功能來做了。與別的企業線上線下做場地空間場景的互相融合,不僅流程是外掛的,組合以后,社會互動的理由更可以互相借用。每一方的存在理由、溝通理由都非商務化了,反而更容易實現商務溝通,更容易幫助彼此通過引薦推薦吸引機制實現獲客。
其二,是執行功能上互相嵌入。我的客戶中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兩家企業之間是價值鏈上的兩個環節,是戰略合作伙伴,你要做我的生意,你缺你的干部來處理我公司的事情。那么我的干部到你這里來任職,工資你發,因為你要做我的事。所以就造成了人員身份雙重性的體制化。出現了“不在本公司曠工就做不了本公司事情”的現象。不僅“身在曹營心在漢”成了理所當然,“身在曹營行在漢”也成了各方的共同需求和價值標準。
這些個觀察還很零碎,也缺乏深入系統的分析。但是談出來,對于理解當前企業組織結構的創新,也許會有一定的思考價值。
時間關系我就不啰嗦了,要點就是生活方式實驗化和組織功能外源化。這邊課題還很多,一起來吧實驗室我也剛剛開始做,也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實踐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討論和干預空間。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