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排1班_艾米 22天行動營復盤記
由于回復奕晴信息晚了,本應該參加第四期剽悍行動營的,還好在2017年的最后一個月趕上了末班車。以為才剛剛開始,班長確已通知結營的活動了。22天行動營帶著依依的不舍結束了,22天對自己來說只是個開始,我在路上……
正式入營前2天收到生姜班長信息:艾米,你工作那么忙,能否完成打卡任務,是不是要考慮一下。班長的話外之音可能任務有些難度,不相信自己能完成任務。也是從那個時刻開始就更喜歡這個組織了,這么認真、這么嚴肅,我喜歡。本以為和其他的線上活動差別不大,簡單的打卡活動而已。不過也提醒自己重視起來,第一步:確定打卡時間點,第二步:確定自己的核心目標。
微習慣養成記第一點:5點起床。時間鬧鐘直接從6:30調整到5點。帶著暈暈的腦袋去上班,只聽到班長的聲音在耳邊回響:“慢慢來,才能比較快。艾米,不用著急的”。我要快速行動起來,不是說要加快2倍的速度才能進步一點點嗎?還好我做到了,我在路上。
微習慣養成記第二點:9點前完成打卡。起床后的首要任務是先打開微信,快速的把材料通讀一遍,在迷糊的狀態下去洗漱,完了拿出電腦開始敲字。這時通讀的材料在腦袋里只剩下關鍵的幾個信息點。好吧,先從這關鍵詞開始入手寫作。先寫標題,確定結論,其次,確定框架,最后填充細節。在大腦的深處快速的搜索趣事樂事、成長中典型事件去和主題吻合。終于每日在沒人打擾7點前完成打開任務;每日一問相對簡單些,放在班車事件完成。8點半完成2項打開任務。還好我做到了,我在路上。
微習慣養成記第三點:當天寫感想。聽老師的分享課,既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折磨。很多嘉賓比自己年輕,有一套獨特的方法論,到達了自己想去的層次。演講者或是熱情、或是博學、或是有才、或是有趣、或是有愛,印證了那句話:你總的有一樣拿得出手。印象比較深的3位嘉賓:
(1)? ? 安叔的《書都不會讀,還還想成功》,聽完安叔對書的分解,在回首去讀原著,自己的理解浮在表面,只記住了幾個關鍵的信息,而安叔的讀書方法,從故事主人公的命運,再到對書的不同層次的解讀,都是很是震撼,聲音非常的好聽,行動營結束后,會把書按慢的節奏再看一遍,做筆記,分析對比。原來書可以這么讀。
(2)? ? 故事的結構的拆解,打破了對寫作人的理解。原來電影、電視、文學故事都有其固定的套路,對應的框架。不在懼怕寫作,看清套路最重要。
(3)? ? V先生的《人生系統》,多角度,多維度,多廣度的看人與身邊的萬物,小到身體,大到宇宙。如何在廣闊的世界中宇宙中找到小我,構建人生的系統結構,在亂如麻的人生中,找到心中的自我,活得更好些。一點點構建人生體系,不在懼怕,從容應對。
微習慣養成記第四點:聽課時習慣打賞。嘉賓分享時打賞,是對老師敬業的一種尊敬,也是對老師辛苦付出的感謝。
微習慣養成記第五點:焦慮感減輕。參加行動營這段時間改變了心態,對工作伙伴柔和了很多,能夠輕松的面對人和事;期間也有一次沒有忍住,但比昨日進步很多,也算是最大的安慰了。勇敢的承認自己的問題,解決問題,并對他人犯下的過錯,能快速的給出指導建議。以最終解決問題為目標,這樣思路會清晰很多,不會給情緒所控制。多找方法,少找借口。
微習慣養成記第六點:慢慢來,才能比較快。對待家人,特別是女兒更溫柔了,不在催她完成作業,不在催她快速上學。學會了慢慢等待,慢慢陪伴,讓她有更多自由的時間,形成自己的時間體系。愿意讓她嘗試遲到,愿意陪她上學錯過公司班車等方式,一點點來。22天里自己忙打卡,忙工作,周末忙加班,陪伴的時間不是很多,女兒現在沒事會拿本書在那看,慢慢來,真的才能比較快。
最后,參加行動營,認識了一群可愛的小伙伴,年底這段時間比較忙,在群里也是關注著大家,感受到小伙伴們正能量滿滿的。感謝點評官大寶給予寫作的支持和鼓勵,感謝班長入場前的細心指引,感謝光光的活潑有愛,感謝志強同學的熱情救場,感謝粥粥的才華和可愛,感謝青詞的分享和堅持。感謝阿迪連長的認可和信任。感謝妖妖、小凡的每日問候,感謝親愛的每一位戰友們。
22天行動營,我在路上。
1排1班_艾米22天行動營復盤記,寫于北京201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