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父親節那一天,社交網絡上總是充滿各種對父親的祝福和感恩,營造出一片父慈子孝的和樂景象。
好像我們從小到大和父親真的是父子/女和睦情深意重其樂融融。
但實際的親子關系卻并非如此,我們對父親有很多的不滿,不滿他的嚴厲苛刻,不滿他的大男子主義,不滿他只顧著賺錢,不滿他總是有空打麻將卻沒空陪我們,不滿他對媽媽和我們的不關心,不滿他總是喜歡干預我們的工作和婚姻……
誠然,我們是愛父親感謝父親的,我們能順利的長大離不開父親的辛勞付出,可是我們心里渴望的父愛并不是這個樣子的!
1
咪蒙有篇文章《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中說,中國爸爸都像是"隱形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扮演的是打醬油的角色,往往只給孩子看一下自己忙碌的背影,屬于"在線隱身"那種,能好好陪爸爸的孩子太少了。(雖然咪蒙有時言論過于偏激浮夸,但三觀還是蠻正的。)
前幾天看到一個綜藝節目,一個8、9歲的小男孩要上臺唱一首歌給爸爸,但當主持人問起他和爸爸的日常時,他說基本上看到爸爸的時候他都在玩手機,每次喊爸爸陪他玩爸爸也是一拖再拖。幾次之后,他認為爸爸就是不想陪他玩吧。
他能記得的跟爸爸的牽手只有兩次,印象非常深刻。而再問他爸爸關于這兩次牽手的情景時,爸爸很不好意思地說自己都沒印象了。在孩子的心里,很多小事都是他們的大事,這些事能讓他感應到父母對他的愛;反之,他就會覺得孤單不被愛,渴望被關注。這一次,小男孩想牽著爸爸的手唱筷子兄弟的《父親》,只因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打動了他——"多想和從前一樣,牽你溫暖手掌"??梢娫诤⒆有闹校卸嗝纯释职值呐惆?。
我們默認的中國式父愛,就像朱自清的《背影》那種,欲言又止若即若離,跟父親的交流模式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而且一直以來受嚴重的男權主義的影響,大多數男人甚至女人都認同父親的責任就是賺錢養家,此外的時間屬于他們的自由支配,陪伴孩子教育孩子這件事,排在玩手機、玩游戲、打麻將、應酬吃飯等很多"重要的事"后面。他們無一不認為養育孩子是妻子的責任。甚至有人覺得男人天天陪著孩子曬孩子的日常是種很娘沒出息沒面子的表現。
由于時代的發展和現實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女人在產后回歸社會進入工作,分擔家庭經濟壓力,但男人卻并沒有回歸家庭,一味重視自己的"社會化角色",以"養家"為由心安理得。家里的家務、孩子的養育仍然是妻子的事情。有些長輩甚至認為自己的兒子要幫妻子分擔家務和帶孩子是兒媳的失職。不得不說,中國社會對于男人在家庭里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確實過于寬容。
但父親在孩子生活中的缺席,對兒童成長的影響卻不容忽視。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那些沒有得到足夠父愛的孩子情感障礙十分突出,出現焦慮、孤獨、任性、多動、依賴、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擊性強等行為缺陷的現象比較普遍。
對男孩而言,因為缺乏與父親的交流,平日里習慣了媽媽細膩的關心和細碎的安排,容易有戀母情節,也容易膽小嬌氣,不夠有擔當和責任心,不知道一個男人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甚至會產生性別混亂。女孩子則因為長期缺乏與父親的交流而失去了了解男人的第一個機會,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與異性的交流,長大后甚至在婚戀問題上走極端。父愛的缺失,對人的一生可能有致命的影響。
2
對于爸爸,我更多的是敬畏。
小時候,爸爸總是很嚴厲。在生活起居和教育上,他也通常是"隱身"的,他像所有舊社會的大男人一樣,負責賺錢養家。
媽媽送我上學,檢查我的作業,陪我去學校報名,包攬我所有事無巨細的一切,而爸爸只出現在我考試考不好事情做不好的時候,常常是沒了解我的學習情況就一頓責備,羅列出一堆要求和目標要我去達到,于是見爸爸成了提心吊膽的事情。
那時候我最怕爸爸的嚴肅,有時看到別人的爸爸跟孩子溫和的互動心里就特別羨慕,好希望自己的爸爸也能如此和藹可親。
長大后與朋友交流關于與父親的相處時,才發現好幾位朋友的父親也是非常嚴厲,甚至有些蠻橫無理。
比如朋友A的爸爸脾氣特別暴躁,有一天早上A被父母的說話聲吵醒,抱怨了一句"吵死了",她爸爸就二話不說扇了她一巴掌。就是完全不知道爸爸的動怒點在哪,稍有不慎就會發火。特別是在他心情不好的時候,干活是錯走路是錯說話是錯,簡直連呼吸都是錯。
另一個朋友B的爸爸雖然不至于如此不可理喻,但也是異常嚴厲,從小到大的教育模式就是做錯事就要責罵,比如吩咐你做什么事,沒聽清楚或者沒做好就直接開罵,"笨的要死"之類的詞匯一直是高頻率出現。其實B在我們同齡人中的學習和工作能力都是很出色的,卻一直得不到她爸爸的肯定。沒有寬容和認同,導致她精神一直緊繃,家本來是讓人放松的地方,而她只有離開家才覺得輕松多了。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曾表示,"父教缺失是我們民族很大的隱患",而父教中的"強權思維"、"暴力傾向"更是經常發生。有一些強勢的父親,可能到了孩子3、40歲仍會干涉他們的生活、工作和婚姻,不尊重孩子的意見,視孩子為自己的私人物品任意支配。
太過嚴厲的教育其實很容易適得其反,孩子或許會聽你的話,但這些對他來說只是出于畏懼才屈服,而不是因為尊敬因為正確而心甘情愿地服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意志,孩子不是家長的私有物,長期嚴厲甚至暴力的親子關系,會造成孩子對親情的冷漠,對父母的仇視,他表面的順從,只是出于不得已的敷衍,而不是真心實意發自內心對父母的孝順。
中國父親的父教意識迫切需要覺醒,要擺脫大男子主義,以包容平等溫和的方式與孩子相處,發自內心理解認同孩子。
當你改變粗暴的方式時,孩子也會卸下倔強的防備。
4
其實年齡越大,越體諒父親的辛苦,看著白發漸漸爬上父親的鬢角,看著不怒自威的他也開始變得慈眉善目,小時候的不滿也漸漸消散。
我們開始不再害怕跟父親溝通,開始主動關心他日漸年邁的身體,開始過年過節趕回家與父母團聚,買很多老年人用品給他們用。開始理解以前那個年代的思想落后知識局限和生活壓力,開始理解父母的不善教育,在內心與過去的他們和解。
孩子的心是很柔軟的,即使被父母打過罵過,一轉身又會投向父母的懷抱,父母流露的愛與疼惜是孩子內心溫暖的源泉。
而對孩子而言,父親是比母親更有趣的玩伴,能帶給他安全感,是孩子的智力催化劑,是孩子性別定位的指南針。父母關系融洽,家庭幸福感就會很充盈,孩子才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
咪蒙的文中也說,當好一個父親,是每個男人很重要的事業。對孩子的成長不要忽視和將就,要參與孩子興趣、自信、審美、氣質各方面的培養。
所幸,如今社會的發展知識的進步,父母或者終將成為父母的人們文化程度大幅度提升,越來越重視與孩子的相處和教育,父親們的父教意識也更容易蘇醒,知識改變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命運,更關鍵的是孩子的命運。
孩子不要那種以"父愛如山"之名而實施的不陪伴或者暴力教育,那種愛太沉重太艱辛。孩子要的很簡單,只要和風細雨式的愛和陪伴,能感受到父親的溫柔,也會崇拜父親的偉岸。
男人陪伴孩子時流露出"鐵漢柔情"的那一面才是最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