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日更",記錄自己點滴生活,寫寫自己的感受。
#今日感動#重溫一遍《西南聯大行思錄》,依然為知識分子的純粹感動。
1937年夏,“七七事變”爆發,入侵者自北而入,隨著北平的淪陷,各機關、學校、事業團體開始撤離。北大、清華、南開這三校,作為當時中國教育文化的領軍團隊,三位領導與蔣介石及高層都關系密切。為保留民族復興所必須的物資和人才,進行南遷。
在書中寫下了整個過程,每個個體的故事不同,卻共同體現了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有幾個瞬間讀的我熱淚盈眶。
1
“每到周末下午,就看到老板伙計上門板,關鋪面。主人和雇員都要趕往省師禮堂去聽西南聯大先生們的演講”
聞一多講詩,劉文典講《紅樓夢》,潘光旦講優生學,吳晗講形勢。講到山河之痛,國破家亡,臺上痛哭失聲,臺下群情激奮,昆明市民與北來的師生們同仇敵愾,意氣相逢。
那個年代,知識獲取難,所以知識分子在大眾眼里神圣又神秘;那個年代,物質貧乏,精神世界亦是貧瘠不堪,普通人的世界還在為生存而過活;因外地入侵,被迫南遷,在昆明這個地方,教授們懷揣一腔愛國情,和民眾科普當前局勢。“講到山河之痛,國破家亡,臺上痛哭失聲,臺下群情激奮。”一句話,道出了多少無奈心酸,大環境下的動蕩,愛國知識分子道出了心中國殤之痛!
2
“那時我就感覺到,中華民族文化滲透在窮鄉僻壤里。所以從那以后,我就開始專攻中國哲學史。”
一個知識分子報答自己人民的方式,就是在他的學科中,為這個民族,為這群人民創造和維護獨特的文化。
讓我想到在“曉說”中,高曉松談到自己的外公外婆,張維陸士嘉夫妻,當年遠赴德國學習,秉承的標準就是“國家需要什么就學什么”,在得知可以回國的消息后,毅然回國。那個年代許多知識分子,他們的家國情懷在今日看來,仍舊讓人動容。一切為國家為先,一切為報效祖國!
3
1945年9月,路透社駐重慶記者甘貝爾提問:中共對“自由民主的中國”的概念及界說為何?毛澤東做了如下回答:“自由民主的中國將是這樣一個國家,它的各級政府直到中央政府都是由普遍、平等、無記名的選舉所產生,并向選舉它們的人民負責。它將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則與羅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將保證國家的獨立、團結、統一以及各民族強國的合作”
再次讀這本書,似乎又跟著作者的筆觸,看到了在顛沛流離中這所大學的創建。看到了那個年代,這些知識分子是關心民族命運的愛國者,因要為國家培養人才而辦學,政見上雖有分歧,共同的信念是保家衛國,抵御外敵。
書中最后部分,寫到兩岸,寫到臺灣的聯大人,有著一種“孤痛”,不只是對過去那一段抗戰的回顧,還有對故園的思念。
這會讓我想到如今的兩岸關系,臺灣新生代的崛起,與大陸的天然鏈接在減弱,他們眼中的愛國與中國還沒有完全建立鏈接。我接觸過一些臺灣朋友,熱情善良,大家可以聊工作談愛好分享美食,卻避談兩岸關系。此處省略五百字。
最后,特別向大家推薦這本張曼菱著,三聯書店出版發行的《西南聯大行思錄》,為這種純粹打call!
歡迎交流與分享,我是每日堅持閱讀的趙本軒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