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 ?皓
? ? 作為軍人,家的呼喚是刻骨銘心的,無數個夜晚我們曾夢回故鄉。
?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龍燈,踩高蹺,迎財神……”當你走在大街上,聽到這首耳熟能詳的歌謠時,你的心中是否會泛起一陣陣漣漪?時光荏苒,當年的我們如今已經長大成人,對過年的向往已經漸漸遠去,或許現在的我們已經不再像小時候一樣對過年充滿興奮的心情、滿腔的期盼,但是就像落葉歸根,倦鳥歸巢,每年春節,似乎總有一種聲音,一種魔力在召喚我們:回家過年!
? ? 作為軍人,對于春節回家過年團圓就是一年中一次最大的奢望,一次最美的守望,一次最好的堅守。我們駐守在邊疆、海島、高原、戈壁、荒漠、沙灘……巡邏在邊境線上、翱翔在湛藍的天空、遨游在無邊無際的海上……一家不圓萬家圓,一家不甜萬家甜,我們向往著團圓與和平,向往著與妻子兒女一起燃放煙花爆竹,一起歡笑,一起奔走在陽光明媚的雪地上。然而,作為軍人我們不會忘記自己的神圣職責與擔當,為祖國站崗放哨,為人民守望和平與安詳,或許在不同的戰斗崗位上,我們在回想年的味道。“臘月二十三,灶王要上天”,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灶王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送灶神的儀式在我們北方就是“辭灶”,每家供上米飯白饅頭、蔬菜瓜果、麥稈斗草,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在我們老家還能看到這樣的風俗習慣。
? ? 送走“灶王”,“二十四,掃塵日”,如果是在老家,全家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其實這就是大掃除,就是除舊的意思。在連隊,我們就是打掃營房,整理內務,擦拭兵器,迎接新年的到來。對于孩時的我們,最盼望的還是除夕之夜。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重要時刻,就是我們為整年守歲,守望一年的幸福與平安,最終還能得到父母的“壓歲錢”。到了除夕,準備好“福字”、春聯、年畫、財神貼在門窗、家具上。一副副透著喜慶的春聯,一張張熱情洋溢的年畫,似乎讓迎新納福、期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溢于眼前。
? ? 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在部隊就是大會餐、大團圓,充滿著思念與兄弟般的情誼。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的佳肴,更是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每個人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年夜飯后,除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看春晚,共同辭舊迎新。在部隊,我們堅守在崗位上,用警惕的眼睛守護著祖國的領空,守望祖國的安全與人民的幸福安康。到了午夜十二點,新年的鐘聲敲響,煙花爆竹此起彼伏,新的一年在美好的祝愿與期待中來臨。
? ? 在這些看似繁瑣習俗的不斷傳承與流轉中,春節已濃縮成中國人骨子里不可割舍的親情,每到春節這個時刻,出門在外的游子會不遠千里回到家來。回家不需要理由,回家是無聲的召喚,是千百年來中國人不變的情懷。作為軍人,只有默默地守望,只有靜靜的期盼,只有無限的祝福,因為我們是和平的使者,是春節的守護神。“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盡管行色匆匆,哪怕步履艱難,卻總是方向明確。回家過年,為了親情,為了對故鄉那揮之不去的眷戀。
? ?家的呼喚,是軍人內心最美、最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