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逼著孩子痛苦地學習會有什么結果?你即使讓孩子看似成功,他最終也成不了一流的人才。美國音樂界曾經這樣評論中國一位非常有名的音樂演奏家。他從小被逼著學樂器的故事家喻戶曉,雖然現在貌似功成名就了,但音樂界對他的評價并不高。
評論家們認為,他彈奏的樂器毫無美感可言,因此不過是一個Entertainer(表演者),而不是Artist(藝術家)。為什么呢?因為他小時候學這個樂器學得很痛苦,從小就恨這個樂器。在搞藝術的人看來,不是真正喜歡這個樂器是無法表現音樂的美感的。
在幾乎每一個行業中,最成功的那前5%的人,都是因為喜歡,是從興趣出發。而從利益出發的人,只能做到前20%到前5%之間的一個水平,并不是最好。當然,如果你一定要抬杠說,做到前20%也不錯,那我無話可說。
美國上層社會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是一點都不少的,孩子讀書和參加課外活動可能也會很辛苦,但是他們并不會讓孩子很痛苦。辛苦和痛苦是兩回事,一定要區分開。所以,我們常說的“快樂教育”是想要避免讓孩子學得很“痛苦”,而不是想讓孩子不“辛苦”,很多人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偷換概念了。
我自己對孩子們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爸爸,雖然我也會對她們發火,但是我從不逼孩子做任何事情。在我看來,作為父母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孩子,因此,我對所有人講,讓我做事情只有一個前提,就是不影響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對于任何人,任何工作,都沒有我的孩子重要。
摘自 吳軍? 硅谷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