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行業中,最成功的那前5%的人,都是因為喜歡,是從興趣出發.而從利益出發的人,只能做到前20%到前5%之間的一個水平,并不是最好.
快樂教育:想要避免讓孩子學得很"痛苦",而不是想讓孩子不"辛苦".
對于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覺得是稱為好人.我總是和我的孩子們講,"你們是否能上好大學并不重要,關鍵要成為好孩子.""只要你是個好孩子,即使上了一個大專,爸爸也會愛你的."
為什么那么看重成為好孩子這件事呢?因為我看到太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成才",逼迫孩子做這做那,最后適得其反.
對于每個孩子,上帝都給予他們一些天賦,靠著那些天賦,他們應該能過上屬于自己幸福的生活.
我敢于"放縱"孩子的另一個原因是,我相信人類有向善的天性,每一個孩子都有好奇的天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教育的目的是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內在的欲望,讓他們自己自覺地去學習進步.
而對于每一個孩子的天賦,需要不斷的嘗試才能夠發現.
今日思考:
"讀書是一件辛苦活",如何看?
任何事情想把它做好,都是辛苦的,所以讀書辛苦很正常。不同之處在于有些人是懷著興趣和求知欲去讀書,盡管讀書本身很辛苦,卻能從中享受到極大的樂趣和成就感,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越讀越好,讀的越好越愛讀;而有些人則是帶著功利心或目的性去讀書,一點都不享受讀書本身,整個過程就會十分煎熬,大多數人就會逐漸放棄,即便一小部分人靠著自身的天賦和良好基礎最后也獲得了還不錯的結果,但只能到這個程度.沒有興趣的讀書,很難把書讀到前10%.
讀完吳軍老師這篇文章,其實很想哭,因為我從小學一直到高中畢業讀書既十分辛苦,又很痛苦,最終我的成績很一般,大學讀了國內的二本。這跟我小時候父親的教育方式有關。我父親特別重視我的教育,因為在我生活的那個環境里,讀書上大學幾乎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父親在我身上也花了不少時間和金錢(相對而言身邊其他家庭),只要一有時間他就陪在我身邊,看我寫作業,然后寫完親自檢查。對我的要求也很嚴格,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背課文,中午回家完成二篇毛筆字,一篇小楷,晚上放學除了完成學校作業還要寫一篇作文,直到晚上十點才能休息。這些事情本身盡管辛苦可并沒讓我感到痛苦。真正阻礙我健康成長的是,只要我父親在家,我幾乎沒有任何玩的權利,父親就像陰云一般籠罩著我的整個童年,并且從我上小學開始,父親他總是給我灌輸一種思想,我將來是一定要上名校出人頭地出類拔萃的,這是我的使命,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漸漸的,我形成了一種思維觀念,活著就是為了讀書,為了取得好成績,卻導致我從內心對讀書不感興趣,更可怕的是,我的內心越來越脆弱,因為感受不到成長真正所需要的關愛。父親他從來不會問我,快樂嗎,心情好不好。就像一棵小樹苗一樣,從小吃的是激素,而缺少陽光和真正的養料,即便后來我成為村里僅有的幾個大學生之一,看似有了些成績,實則根基是脆弱的,不穩固的,一旦遇到風吹雨打就面臨崩塌。上了大學以后,人生目標算是實現了,然后卻再次陷入痛苦之中,因為突然沒有了人的目標。我一開始企圖給自己尋找一個新的目標來支撐自己的內在,好比也要去改變世界啊,要如何如何,后來發現自己只會越來越累,越來越不堪重負,再往后我發現其實人生沒有目標也可以活,現在認識到目標本身不是活著的目的,而且一種讓自己活的更好的手段,設定目標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