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看過一個電影還是電視記的不是很清楚,只知道黑白電視機里一個人物孤獨的在江邊抹劍自刎,那場景在黑白的格調下加上凄涼的黃昏非常的悲壯又充滿英雄主義,這個人就是楚霸王項羽,也是司馬遷筆下自刎烏江的項羽,在夢境始終覺的他并不是自刎而死,他是英雄,自負驕傲的英雄,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兵敗走投無路那一刻,也是否會改頭換面做了一個與世無爭的普通人,至少在那一刻,他失去了江山,失去了美人,失去了夢想,就算幾千年前還活著,故事未結束但也平常無奇了,也許太史公筆下的結局更讓人深醒,“前車之鑒,后車之師”,雖不是出自這個典故,但也用得,正是因為這個結局,引起一代又一代的詩人詠詩項羽,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又如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再如王安石: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大抵還是沒有過烏江,結局的不完美才可歌可泣。
? ? ? ? ? ? ? ? ? ? 英雄出場
? 三英雄的對比,秦末最早出場的英雄是陳勝吳廣,如果沒有那一場暴雨從而延誤了幾百勞工趕去修秦始皇陵,犯下了死罪,是不是就沒有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歷史可以巧和卻也可以設想,歷史人物的登臺總是需要一定的機緣,從此,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群雄莫不響應。其中就有項梁項羽一支,項羽這時候還是十八九歲的少年,有一次項羽去觀看秦始皇巡游車隊,他看到了秦始皇威武的坐在攆車上。便指著說“彼可取而代之”項叔父就趕緊捂了項羽的嘴,在當時這足矣滅族的話,聽起來還是很恐怖,卻被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年輕而易舉的說出,聽著還是不屑一顧的味道!此景還有一位梟雄也曾親臨過,那就是劉邦,邦是后來加的,本來叫劉季,父母名字就更不詳,據《史記》記載,他的父母翻譯出來頂多也就是劉大叔劉大媽之類的稱呼,足以看出劉邦只是一個市井小民,但是在觀秦始皇攆車隊時,道出:“大丈夫當如是也”,滿滿的羨慕崇拜這樣的人生,之所以稱梟雄,大抵也是胸有大志吧!陳勝吳廣被迫起義,如流星一樣劃過,留下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呼喚一代又一代的人朝封侯拜將努力,頂破階級的局限,還是挺有意義的。而項羽呢?更是孤膽英雄主義的代表,“彼可取而代之”,他說明他也有這個能力坐,而且還是輕而易舉,甚至坐上了還不屑一顧,他要做他的西楚霸王,而不是天下之尊的皇,他沒有閑心管理這個天下,他只想取而代之,回去做他的霸王,那個與美人虞姬一起共享人生的霸王,所以取而代之卻不知道取了之后還能做什么,又走了周王朝的老路,分封諸侯,結果沒有多少時間又是諸侯之爭,自己又是東征西戰卻也沒有過上安穩的霸王生活。最后劉邦,在眾多天才的幫助下終于如愿以償的達到了“大丈夫當如是也”的夢想,他要財,他要美人,他也要這個天下,他可以忍,他怕項羽,更怕鴻門宴一去不復回,他望著一把火燒盡的秦咸宮也在心里滴血,他更怕打不過項羽,逃命的路上可以丟妻棄子,在項羽用他父親逼他投降更可以無恥的推父給他人,更可以楚漢協議字未干,直追項羽大軍后背直接殺死比賽,所謂楚河漢界那條鴻溝啊?真不知道存在過多久,但卻在象棋盤上臥了幾千年!大丈夫能屈能伸說的也是劉邦這樣的吧!不知道太史公的內心更喜歡項羽還是劉邦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