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理解。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第一句,無善無惡心之體,是《中庸》里說的未發,是一顆沒有物欲遮蔽的心,像一面明鏡一樣,可以正確的投射萬物,這樣對事務就可以有最正確的認識,也可以注意到事務的細微變化,做到明察秋毫,抓住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影響事物發展的各個要素。對于這個狀態我也想象不出來,大概就是無我的境界吧,這是下面幾句的基礎。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人心從未發,到遇到事物開始有喜怒哀樂意念,這個意念決定著人下一步的行動,當然這個喜怒哀樂,也是從在無善無惡的基礎上發出來的,是以天理為準繩的,不能有一絲私欲左右意念,如果有了私欲左右,那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就會有可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把善當做惡,把惡當做善,這樣的話,會一片混亂,謬誤很多,所以說,第一句是最高的境界。致良知是王陽明晚年提出的心學的最核心的宗旨,至于致良知的最高境界我個人的理解就是,無我的狀態,做到人、事合一,完全把自己的私欲忘掉,也就是把自己忘掉,把自己融入事情中,這樣會盡物之性,把事情做到至善要做到這些,只能從事上磨,這個良知發之父母便是至孝,發之兄弟便是至悌,發之君,便是至忠,以此類推,現在我讀書,發之讀書是什么呢,發之敵人又是什么呢?在任何事上心中都念念良知,把良知這個根培養好,那么做任何事情,都會做到至善,有時候,自己不敢相信這件事我能做到這么好,我這么做,怎么就是最對的呢!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只要心存良知,自然就可以為善去惡,這也就是知行合一了,心存良知,那行就是條件反射一般做到了,這樣人就可以朝著建設性的路上走了,并不是在破壞性的路上走。當然理論很多時候說的都比較絕對化,這就看個人的悟性了,比如在一個花池里,你要看花,那雜草就是惡的,自然可以除去;但是我要是看草呢?那花也是惡的了,這個看字就是個單純的“看”嗎,王陽明的學問被稱為光明之學,可能就是因為他學問的目的就是讓人們心里充滿陽光,充滿建設性的,而非破壞性的思想,剔除邪惡,維護正義吧!
《傳習錄》作業第二天一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