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本文中主要教導學生為人做事的準則規范,可以從孝弟謹信等方面看出他教大家是怎么和他人相處的,中庸的思路基本表露無遺,和現代社會教學生自信自愛,團結勇敢等方面有同有異。作為古代優秀思想《論語》值得我學習,但作為后輩只有敬仰尊重學習之心,但不可能如書蠹一般奉為綸音,把它抬到無上之位。
出于春秋時代,當時出類拔萃的人真的是很多,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是因為儒家思想而被統治階級認同從而一枝獨秀。個人認為思想性書籍《論語》遠不如《毛選》,當然比《圣經》什么的各有長短,個人喜好比較小眾的也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他的這則說法我認為不錯,但不會完全遵守,非力所不能及,而是認為已經和時代略有脫節,沒必要一字一句去反復啃了。
1·6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泛(5)愛眾,而親仁(6),行有余力(7),則以學文(8)。”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里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長老,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評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事實上,歷史上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把“德”排在“識”的前面,這是階級的需要。他們就是要培養適應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