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曬誤區,你中招了嗎?

因為前些天的意外曬傷,一下子引發了自己對防曬的關注,雖然防曬是各大媒體、美容咨詢、產品廣告等老生常談的問題,但還是想能夠有一個更合理、科學、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解讀,給自己和有緣遇見的朋友們。


圖片發自簡書App

首選,防曬對于護膚來說非常重要,陽光中的紫外線(UV)是導致皮膚衰老的所有外源性因素中,作用最大,累計性最強的,這種外源性老化稱為“光老化”。

說到光老化,這張網上流傳很廣的卡車司機照片,確實使人印象深刻。僅僅因長年開車同一條路,左臉的累積光老化便可達到如此明顯的程度!

建立正確的護膚理念,我認為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識。



陽光光譜示意圖

這是太陽光譜的基本組成,我們通常所說的防曬,實際是指防波長在280nm-400nm的紫外線,紫外線按波長分為UVA、UVB和UVC。波長長的,能量較低,但穿透力強,反之亦然。


UVC能量最高,但波長最短,不能穿過臭氧層,基本不會抵達地面。

UVB能量高,波長較短,可以穿透到表皮及真皮淺層,引起紅腫、水泡等表皮損傷。

UVA能量相對較低,但波長長,可直達真皮層,引起包括血管、各種細胞和膠原蛋白纖維的損傷,導致曬黑及皮膚松弛、皺紋、老年斑等問題

為什么防曬更主要的是防UVA呢?

除了上面所述UVA的深層穿透力外,UVB相對容易阻隔,一層玻璃、一件薄的衣服都可以,UVA則不行;而且在一年四季中,UVB冬弱夏強,UVA則變化很小,即使冬天的輻射量也非常可觀。所以防曬是一年四季的功課

曬黑是怎么回事呢?

皮膚被曬黑,本質上是一種皮膚天然的自我保護機制,黑色素細胞感受到紫外線刺激后會加速分泌黑色素,用來吸收和屏蔽紫外線,當黑色素被層層推送到表皮細胞,黑色素細胞本身體積也會變大,皮膚也就由此變黑,有人是即時變黑,有人會遲發性變黑,過度被曬后變黑,想白回來是很難很難很難的。

漸近夏天,MM們總會被各種防曬信息刷屏,很多人對各種防曬品如數家珍,這樣的了解還會存在什么誤區呢?

a)認為防曬霜是時時要用,不可或缺的。正是因為防曬確實太重要,很多商家才看準了市場,大肆渲染防曬霜的作用,當然我并沒有貶低防曬霜重要性的意思,但我們必須明白,事實上,那些物美價廉的日常用品,如帽子、傘、衣服……才是更重要的防曬硬貨,我們也稱“硬防曬。”實驗表明,帽子等硬防曬能夠阻擋90%以上的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可見光、紅外線也是會一定程度導致色素沉淀和自由基的),而效力最強的防曬霜也只能濾過73%,對于可見光和紅外線完全無能為力,所以硬防曬是更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b)盲目追求防曬指數高,持久性強的防曬霜。除非需要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或海灘游泳等場合,日常上班族SPF30(可提供450分鐘的曬紅保護)應該是足夠了。高指數防水產品且不說膚感不好會影響皮膚的呼吸,另一個附加不利是需要很好的卸妝,極易造成過度清潔,這是敏感肌和干燥肌膚的大忌。

c)涂抹2小時后需補涂。為什么呢?因為化學防曬劑在吸收一定紫外線后會光降解,效力減弱;另外防曬產品會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膜,出汗、紙巾擦拭都會破壞這層膜,從而減弱防護能力。

由此可以推論,那些只要上下班途中會被曬到,室內工作為主,平時出汗也不太多的上班族是沒必要補涂的。

d)在室內也一定要防曬(日光燈、鹵素燈、電腦屏幕、下雨天都要防曬)。這純屬謠言!辦公室、學校、家中室內環境(除非長年坐在窗口位置)是根本不需要防曬的,各種家用燈及電腦的紫外線強度基本可忽略不計。雨天UVA輻射量較低,又會打傘,所以根本不用考慮防曬。

防曬產品分為物理防曬和化學防曬兩類,從效果和副作用方面考慮,物理防曬優于化學防曬,但膚感差之外,白刷刷的一張臉也太不自然。化學防曬膚感輕盈,貼服自然,但其成分免不了具有一定刺激致敏性,有些成分已被確認會影響人體激素平衡,本人觀點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

請正確認識紫外線

陽光是賦予我們生命的起源,當我們在說防紫外線時,其實是在說防過度的紫外線,同時也應了解紫外線對人體的益處,比如其強大的殺菌力,一般病菌在陽光下直射幾十分鐘即可死亡,人們很早就知道日照的好處,民間也流傳著“太陽不照臨,醫生常進門”的諺語,日光浴還是治療、減輕多種疑難皮膚的重要手段。紫外線還能刺激人體造血機能,使血液中紅細胞數增多,將皮膚中的脫氧膽固醇轉化成維生素D,促進鈣磷吸收,而鈣磷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所以適度的曬太陽對人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發育中的兒童、孕婦和老年人。

個人觀點,防曬更應把重心放在防暴曬、防曬傷,若為此而遠離太陽是得不償失的。當然,美白是“人人所欲也”,尤其是亞洲女性,“一白遮百丑”是顛覆不破的審美傳統,那就在出門時記得做好“軟硬兼施”,必需的硬防護+適度的軟防護,就足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仙氣十足的海邊裝哈,其實也是一大防曬誤區哦!輕薄面料的白色服裝防曬效果是最差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